大冶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火车站后街的小巷

发布时间:2025-11-04 00:21:32 来源:原创内容

大冶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火车站后街的小巷

每次从大冶火车站出来,我总是不急着往大路上赶。我的脚步会不由自主地拐向旁边,溜进那条熟悉的——大冶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说实话,这儿和气势恢宏的站前广场完全是两个世界。广场是给远方客人的第一张名片,光鲜亮丽;而这条巷子,才是留给归家人的一碗热汤,带着点洗不掉的烟火气。

一脚迈进去,仿佛跨过了一道无形的界限。火车的汽笛声、拉杆箱轮子的滚动声,瞬间就被过滤掉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空气里的味道也变了,不再是车载香水和尾气的混合,而是各种食物香气、晾晒衣物淡淡的皂角味,还有从老房子缝隙里透出来的、淡淡的潮湿气息,它们混在一起,成了一种独有的“巷子味儿”。

巷子不宽,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矮房子。墙面斑驳,露出里面砖块的本色,或是被雨水冲刷出深浅不一的纹路,像一幅抽象的地图。好些人家的窗户上还装着老式的钢筋防盗网,阳台上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在微风里轻轻摆动,像挂起来的一面面小旗子。

住在这里的,多半是些老住户了。下午叁四点钟,阳光斜斜地打进来,正好。几位大爷会搬个小马扎,凑在一处下象棋,棋盘就搁在一个废弃的树桩上。他们也不怎么大声说话,就那么安静地盯着,偶尔“啪”地落下一子,然后便是长久的沉默。旁边或许有位老太太,眯着眼睛择菜,有一搭没一搭地和邻居聊着菜价的涨跌。他们的生活,似乎和几十年前没什么两样,任凭着站前广场的人流来了又走,火车一班班地驶向远方,他们只是守着自己的这一方天地,不慌不忙。

再往里走,会热闹一些。那个总是乐呵呵的修鞋匠,他的小摊几乎成了巷子里的一个固定坐标。他的手又黑又粗糙,但动作极稳,锥子、线绳在他手里听话极了。还有那对卖卤味的中年夫妻,他们的玻璃柜子总是擦得锃亮,里面码着油光发亮的猪蹄、肥肠和豆干。女人负责切拌,男人负责收钱招呼,配合得天衣无缝。有次我听见熟客问他,“老板,生意这么好,没想过搬到前面门面去?”男人一边麻利地打包,一边笑着摇头:“这里就挺好,街坊邻居都熟。那个火车站后街的小巷,别人找不着,咱们自己知道就行喽。”

这话听着,让人觉得特别实在。是啊,这条大冶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它不像那些网红打卡地,需要被人找到,被人在社交媒体上标记。它存在的意义,仿佛就是为了“不被找到”,就是为了给这些日复一日的生活,提供一个安稳的舞台。它像这个城市的呼吸孔,在现代化的钢铁骨架之下,保留着一丝温润的、带着体温的律动。

天色渐渐暗下来,巷子里的人家陆续亮起了灯。不是那种惨白明亮的尝贰顿光,多是些昏黄的、暖暖的灯光。灯光从窗户里漫出来,照亮一小块墙壁,也照亮了回家的路。炒菜的滋啦声,锅铲碰撞的铿锵声,还有大人的呼唤声、孩子的应答声,此刻都交织在一起,成了傍晚最动听的交响乐。站台上,或许正有一列火车载着梦想驶向下一站,而这条巷子里,盛放着的就是最平实的人间烟火。

我慢慢往外走,重新回到站前广场宽阔的灯光下。回头望去,那条巷子已经隐没在一片朦胧的暗影里,安静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但我知道,它就在那儿。无论火车将人们带到何方,总有一条这样的小巷,在等待着,用它的安静和琐碎,抚平旅途的疲惫。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