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泄火的小巷子,都江堰清凉的小巷弄
夏日的都江堰,暑气蒸得人浑身不自在。我沿着青石板路漫无目的地走,只想找个阴凉处躲躲这毒辣的日头。拐过一道斑驳的灰砖墙,眼前忽然出现了一条窄窄的巷道,风从巷口灌进来,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
巷子两侧的老屋挤得紧紧的,屋檐几乎要碰在一起,把阳光切成了细碎的光斑。墙根处泛着深绿色的青苔,用手一摸,凉意顺着指尖就往身上爬。一位摇着蒲扇的老大爷坐在竹椅上,眯着眼说:“这儿是都江堰泄火的小巷子,比外面起码凉快叁五度。”他伸手指了指脚下,“地底有水脉通着宝瓶口呢。”
水汽里的旧时光
越往巷子深处走,那股凉意就越发明显。不是空调那种干巴巴的冷,而是带着水汽的、温润的凉。墙缝里长着几丛凤尾蕨,叶尖还挂着细密的水珠。偶尔有居民提着竹篮走过,篮子里装着刚在渠边洗好的青菜,水淋淋的。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弄堂。也是这样的夏天,也是这样的清凉。只不过外婆家的弄堂靠的是穿堂风,而这条巷子的凉快,似乎是从地底下生长出来的。伸手触碰斑驳的砖墙,能感觉到微微的潮意,像摸着一块浸过水的砚台。
住在巷尾的李大姐正在门口淘米。她说这条巷子有个老名字,叫“凉水巷”,祖辈都知道这是都江堰泄火的小巷子。“你仔细听,”她停下手中的活,“能听见地底下汩汩的水声。”我屏住呼吸,果然在蝉鸣的间隙里,捕捉到了那若有若无的流淌声。
藏在市井里的智慧
这条都江堰清凉的小巷弄,其实藏着古人的巧思。两千多年前的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就考虑了整座城的水系脉络。这些看似普通的巷子,正是城市呼吸的毛孔。
卖豆花的大叔推着车从身边经过,木轮子在石板上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他每天都要穿过这条巷子,“别看这巷子不起眼,可是天然的保鲜柜。”他掀开棉布,露出嫩白的豆花,“放在这儿,半天都不会变质。”
傍晚时分,巷子里渐渐热闹起来。下班归来的人们不急着回家,都在巷口的石凳上坐一会儿,让身上的汗慢慢收干。有个穿校服的男孩趴在石桌上写作业,他说在这里背书记得特别牢。我想,或许是这份清凉让心静了下来罢。
天色将晚,我起身离开。走出巷口时,那股熟悉的暑气又包围上来,但身上还留着巷子里的凉意。回头望去,都江堰清凉的小巷弄在暮色里显得格外安详,像城市掌心一道温柔的掌纹。
远处传来宝瓶口的流水声,绵绵不绝。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原来一直都和那座伟大的水利工程血脉相连。它不需要声张,只是静静地在这里,为过往的行人送上一份恰到好处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