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品茶上课工作室,安国品茶课堂体验交流

发布时间:2025-11-03 02:18:49 来源:原创内容

推开那扇茶香四溢的木门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安国品茶上课工作室”这个名字时,我心里还嘀咕了一下。品茶就品茶,怎么还和“上课”、“工作室”扯上关系了?这不就是年轻人说的那种“沉浸式体验”嘛。

穿过一个小庭院,还没进屋,一股淡淡的、说不清的植物清香就先飘了过来。不是那种浓烈冲鼻的香,是那种幽幽的,像山间清晨雾气里带着的草木味,一下子就把我从外面车水马龙的喧嚣里拽了出来。

接待我的是一位姓林的老师,看着很年轻,穿着素色的棉麻衣服,说话不急不缓的。她没急着给我讲大道理,而是先让我在茶席前坐下,递过来一杯刚沏好的茶。“先别管什么茶,也别想什么味道,就感受一下这杯子的温度和茶汤的颜色。”我端着那杯温热的琥珀色液体,忽然觉得有点好笑,又有点新奇——多久没有这么“正经”地对待一杯茶了?

原来拿个杯子也有讲究

在林老师的安国品茶课堂体验交流里,第一课居然是“拿杯子”。我平时就是个糙汉子,端茶杯要么五指山罩住杯口,要么两根手指拎着杯沿。林老师笑着演示了一下“叁龙护鼎”的手法,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嘿,你还别说,这么拿着,杯子特别稳当,感觉整个人的架势都端起来了。

接着是水温。我一直以为泡茶就是水烧开了往里一冲完事。可林老师指着桌上的几只壶说,不同的茶,得像照顾不同脾气的人一样,用不同的水温去“对话”。比如娇嫩的绿茶,用太烫的水会把它“烫伤”,喝起来就涩了;而厚重的一些茶,水温不够又像隔靴搔痒,泡不出它的内含物。这让我想起平时工作上,对待不同性格的同事,沟通方式也得不一样,道理好像是相通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闻香”。林老师把一个泡过茶的盖碗递给我,让我凑近了闻碗盖的内部。那一瞬间,我好像真的闻到了一种……嗯,像是雨后走进一片竹林,混着湿润泥土和竹子清冽的气息,跟我之前把鼻子凑到茶叶罐里闻到的干茶香完全不同。林老师说,这是热力激发出的“盖香”,是茶叶更深层次的语言。

茶汤里喝出了别的滋味

几轮实践下来,我开始慢慢安静了。当我把注意力都放在手指的感觉、水温的控制和香气的捕捉上时,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烦心事,还真的暂时被屏蔽掉了。这安国品茶上课工作室,教的似乎不光是茶。

林老师一边不紧不慢地往壶里注水,一边闲聊似的说:“很多人觉得茶道高深,是文化,是艺术。其实没那么悬,它首先是一种生活的方式。通过一套固定的仪式,让自己的心慢下来,沉下来,去感知那些最细微的变化。工作再忙,也能给自己留出这么一刻。”她这番话,说得挺朴实的,没什么大词,却让我心里动了一下。

那天下午,我们尝了叁四种不同的茶。从清新如初春的龙井,到醇厚如秋日的普洱,每一道茶汤入口,林老师都会引导我们去感受舌尖、舌面、喉咙的不同感觉。她说这叫“茶汤的旅程”。我开始学着去分辨那种微妙的回甘,体会那种香气从喉咙深处缓缓回升的感觉。这和我平时牛饮解渴,完全是两码事。

离开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我回头看了一眼那个挂着“安国品茶课堂体验交流”牌子的小院,心里有种很踏实的感觉。这次经历,与其说是学会了一套泡茶的流程,不如说是意外地找到了一种让生活“慢下来”的方法。可能我以后还是会用大茶杯泡茶,但我知道,当我觉得心浮气躁的时候,或许可以试着坐下来,像今天这样,安安静静地,给自己好好地泡一杯茶。这大概就是安国品茶上课工作室带给我最实在的东西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