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周边类似建筑称谓

发布时间:2025-11-04 01:52:28 来源:原创内容

名字是怎么来的

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称呼时,我正和几个同学在学校后门的小吃摊排队。有个学长指着远处几栋细高的建筑说:"看,那就是咱们这有名的炮楼。"当时我差点笑出声,这名字取得可真形象——那些楼又窄又高,窗户密密麻麻,确实像抗战电影里的炮楼。后来才发现,不止我们学校周边,很多大学城都有类似的建筑被学生私下称为炮楼。

这种叫法在同学间口耳相传,却从没出现在官方文件上。你去问本地居民,他们可能管那叫"出租楼"或"学生公寓",但学生们就是执着地使用"炮楼"这个带着调侃的称呼。仔细想想,这些楼宇确实承担着类似炮楼的功能——容纳大量学生,位置集中,俨然成了校园与社会的过渡地带。

为什么学生偏爱这个称呼?或许是因为这些建筑给人的直观感受。它们通常很密集,一层挨一层,阳台挨着阳台,站在楼下往上看,真有种被"火力覆盖"的错觉。再加上住在里面的多是学生,夜深人静时,各个窗口亮着灯,确实像哨所般警惕。

那些相似的建筑

在吉首大学城周边转转,你会发现"炮楼"不是孤例。往东走两条街,有几栋被戏称为"碉堡"的建筑——它们外观更方正,窗户较小,看起来格外坚固。学生们开玩笑说,住在里面就像在碉堡里备战期末考试,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再往南,靠近商业区的地方,还能找到被叫做"观察哨"的楼群。这些建筑普遍楼层较高,站在天台能俯瞰半个大学城。据说以前有学长在顶楼租房,就为了观察心仪的女生会不会从楼下经过。现在这些"观察哨"依然是热门房源,毕竟视野开阔,采光也好。

最有趣的是,这些建筑的别名都在学生间自然形成,没人组织,也没人刻意推广。就像野草般自发地生长,然后又悄然融入日常对话中。你去问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能说出相似的称呼,但具体哪个先出现,却没人说得清。

这些民间称谓的生命力让人惊讶。有个毕业多年的学长回校,顺口就问起"图书馆后面那栋炮楼还在不在",仿佛这个称呼从未随时间改变。或许在每个人心中,这些建筑早已不单是混凝土结构,而是承载着青春记忆的符号。

称谓之下的生活

住在"炮楼"里的日子,是很多吉首学子共同的记忆。我有个朋友曾在最出名的那栋"炮楼"住过两年。他说最难忘的是夏天,整栋楼像蒸笼,大家不得不把房门打开通风。结果走廊成了社交场所,这家飘出炒菜香,那间传来吉他声,偶尔还有组团开黑的呼喊。

这些建筑虽然条件简单,却孕育着独特的生活气息。凌晨两点的泡面香味,期末考的挑灯夜战,失恋时的啤酒聚会,都在这些被称作炮楼的建筑里上演。它们不像宿舍有严格的管理,也不像家里有父母照料,更像是个半自治的小社区。

有趣的是,虽然学生们调侃这些建筑像炮楼,但真正搬离时却总是不舍。那个朋友说,毕业那年最怀念的,就是推开窗就能和隔壁楼同学喊话的日子。那种近在咫尺的 camaraderie,是规整的学生公寓无法给予的。

现在偶尔路过大学城,还能看到新的"炮楼"在拔地而起。样式变了,材料新了,但那股子密集又热闹的劲儿没变。不知道现在的学生还会不会继续使用这个称呼,但愿这种带着学生时代幽默感的命名传统能延续下去。

这些建筑称谓就像青春期的暗号,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心领神会。它们或许登不了大雅之堂,却真实地记录了一代代学子在吉首的求学生活。每次听到有人提起"炮楼",脑海里浮现的不只是建筑本身,更是那些年在其中发生的故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