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邻近学子约百人叁小时
最近有个事儿在寿光这边传得挺热闹,说是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聚在一起搞活动。我寻思着,这得是多大的阵仗啊?
那天下午正好路过市民广场,远远就看见乌泱泱一片。走近一瞧,嚯,真差不多得有百来个学生,有坐有站的,个个手里都拿着家什——有的是画笔颜料,有的是锄头秧苗。原来他们在办“乡土情”实践课,分成绘画组和农耕组,要在叁小时里完成作品。
画笔下的家乡记忆
绘画组这边特别有意思。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画着寿光菜博会的大棚,边画边跟旁边同学唠:“咱寿光蔬菜全国闻名,可好多外地人只知道菜,不知道这儿的文化。”他这么一说,旁边的同学都点头。另一个扎马尾的姑娘在画弥河风光,颜料抹得满手都是,还乐呵呵地说:“以前总觉得家乡普通,现在用笔画下来,才发现这么美。”
我在旁边看着挺感慨。现在年轻人能静下心来画家乡的真不多了。他们这拨邻近学子约百人叁小时聚在这儿,倒像是给快节奏的生活按了个暂停键。
田地里的新农人
转到农耕组那边,场面更热闹。学生们挽着裤腿,在划分好的小块地里忙活。有个皮肤黝黑的男生手法特别老练,一问才知道,他家就是种大棚的。“这活我熟,”他一边麻利地移栽菜苗一边说,“但跟这么多同学一起干,感觉不一样。”旁边几个城里长大的学生有点手忙脚乱,但都学得特别认真。
带队的老师跟我说,这寿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就是想让学生们既动笔又动手,真正理解脚下这片土地。要不光读书本,好多东西体会不到。
时间过得飞快,叁小时眨眼就到头了。绘画组展出了几十幅作品,有水墨画、油画、水彩画,把寿光的风景、人情画得活灵活现。农耕组那边,原本光秃秃的地块已经种满了菜苗,绿油油的一片看着就喜人。
活动结束要散场时,好多学生还不愿意走。有个姑娘看着她刚画完的画说:“原来咱们每天生活的地方,仔细看这么有味道。”另一个满手是泥的男生接话:“可不是嘛,今天这邻近学子约百人叁小时,比在教室里坐一天收获还大。”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这种扎根本土的实践活动,比那些走马观花的研学旅行实在多了。孩子们是真的在用心感受家乡,用画笔记录,用双手体验。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接地气”吧?
夕阳西下,学生们叁叁两两地离开,还在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见闻。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突然觉得,或许这样简单直接的方式,才是真正能让年轻人记住乡愁、理解家乡的好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