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本地寻求援助交际,附近寻找帮助社交
最近在小区业主群里,看到有人问起赣州本地寻求援助交际的事情,当时群里突然安静了好几分钟。后来有位邻居私下告诉我,他也在为类似的事情发愁——刚搬来赣州不久,想找人聊聊本地的文化活动,却不知道从哪儿入手。
其实在赣州这个生活节奏舒适的城市,拓展社交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上周我在郁孤台公园就遇到个有趣的事,有位带着孩子的妈妈正发愁找不到亲子读书会,结果发现旁边长椅上坐着的那位家长,刚好在组织这类活动。你们说巧不巧?
从生活场景中发现机会
我有个在章贡区开茶馆的朋友说,经常看到年轻人约在店里讨论“附近寻找帮助社交”的具体计划。他们有的通过本地论坛相约品茶,有的是在赣南师范大学城旁的书店偶遇后,决定一起组织文学沙龙。这种自然形成的社交圈,往往比刻意寻找来得更持久。
记得去年秋天,我在赣县区菜市场遇到过几位阿姨,她们边挑着蜜柚边商量组建广场舞队。最初只是叁四个人,现在发展到二十多人的队伍,每周叁还在社区文化中心教新人。这种从日常需求出发形成的互助关系,反而让社交变得更真实。
现在很多赣州本地的商场也注意到这个需求。比如在万象城,经常能看到共享办公区坐着些年轻人,他们带着笔记本电脑,旁边立着个小牌子写着“寻找创业伙伴”。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倒让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相互识别。
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
前两天路过赣州经开区的人才市场,发现他们开辟了专门的交流角。不少来找工作的人会在休息区交换联系方式,渐渐形成职业互助群。这种将正式场合与非正式社交结合的做法,确实给了很多人启发。
我表妹在南康区做家具电商,她说现在很多线上社群都会定期组织线下见面。上周她们社群就在蓉江新区办了场分享会,原本只是在微信群里聊天的陌生人,见面后反而促成了好几项业务合作。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让赣州本地寻求援助交际有了更多可能性。
有时候觉得,在赣州这样规模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很近。前天在贡江边散步时,就碰到两个钓鱼爱好者因为讨论鱼饵而熟络起来,后来还相约每周一起来钓鱼。这种基于共同爱好建立的社交,往往最让人感到舒适。
或许我们不需要把社交想得太复杂。在社区便民中心咨询时,在小区健身区锻炼时,在商场休息区喝咖啡时,都可能遇到值得交往的朋友。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乐意帮助他人解决困难。
就像昨天我在红旗大道那家新开的烘焙店里看到的,有位女士在公告栏贴了张“寻找烘焙搭子”的便条,不到半天时间就组成了六人小组。你看,有时候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比想象中更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