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哪个巷子有姑娘,延安哪个胡同有女子
那天路过延安老城区,看见几个背着相机的游客在巷口张望。有个戴草帽的大叔操着东北口音问本地人:"你们这儿最有味道的巷子在哪?"这话让我想起网上常看到有人问延安哪个巷子有姑娘,其实人家想问的,是那些藏着故事的巷弄啊。
要说延安的巷子,得先弄明白件事。这里的"姑娘"不是指什么人,是说每条巷子都有自己的气质,像不同性格的姑娘。宝塔山下的窑洞巷,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边土墙爬满青藤,活像个梳长辫的陕北女娃,淳朴里带着倔强。
巷子里的烟火气
二道街往西拐进羊毛巷,还没到晚饭点,就飘出荞面饸饹的香味。穿花布衫的婶子坐在门槛上纳鞋底,看见生面孔会抬头笑笑。这条巷子窄得两人并肩都勉强,可偏偏每家院门都敞着,晾衣绳上挂着的衣服在风里摇晃,像在跟过路的人打招呼。有个蹲在石墩上吃烤红薯的小伙子说,他奶奶在这住了六十年,连哪块墙砖松了都清楚。
往深处走,忽然听见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循着声音找到个老铺子,老师傅正给农具淬火。他说这条巷子以前叫"铁姑娘巷",抗战时期女民兵在这修理兵器。现在虽改成羊毛巷,可那股子硬气还留着呢。
胡同深处的年轮
转到凤凰山脚的文庙胡同,气氛立马不同了。青砖砌的拱门洞凉飕飕的,墙缝里探出半截石刻的牡丹。穿蓝布衫的老先生提着鸟笼慢悠悠走过,笼子里的画眉叫得正欢。这条胡同确实像识文断字的闺秀,连墙头猫走路都轻手轻脚的。
在胡同尽头遇见个卖剪纸的婆婆,她的小摊摆着各式窗花。"早些年啊,这胡同里晚上能听见纺车声。"她捏着红纸剪出个骑马的女兵,"现在年轻人搬去新城了,可每到正月,回来贴窗花的人还是不少。"她剪的那匹马鬃毛飞扬,倒真像要从纸上蹦出来。
忽然想起个有意思的事。去年有剧组来取景,导演非要找"最有延安味的胡同",转遍全城最后选中文庙胡同。演女学生的演员说,走在这些斑驳的墙中间,好像能听见当年的读书声。这大概就是人们总打听延安哪个胡同有女子的缘故——找的是那种藏在砖瓦里的精气神。
日落时分转到南关巷,正赶上学校放学。穿校服的女孩们叽叽喳喳地走过青石路,书包上挂的铃铛响成一片。她们消失在某个院门后,传来"奶奶我饿了"的喊声。炊烟从鳞次栉比的瓦房间升起,把夕阳晕成橘色的纱。
有个抱孩子的年轻妈妈靠在门框上指给我看:"往北第叁个院门,木门上钉着铜环的那家,抗战时办过识字班。现在我家妞妞也在那儿写作业。"她怀里的孩子伸手去够飘落的槐花,嫩生生的手指刚好接住一瓣。
这些巷子哪有什幺惊天动地的故事呢?不过是寻常人家过日子罢了。可偏偏是这些炊烟、读书声、纳鞋底的麻线,让坚硬的黄土高原长出了温柔。下次再有人问起延安哪个巷子有姑娘,倒真想带他们看看晚风里飘着饭香的胡同,看看蹲在井台边洗菜的姑娘们。她们挽起袖子时露出的手腕,和墙上斑驳的标语一样,都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