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小巷子里150的爱情,荆门老街150元的情缘

发布时间:2025-11-04 05:05:57 来源:原创内容

那扇褪色的木门

荆门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是从一扇褪色的木门开始的。老陈蹲在门槛上抽着烟,眯眼盯着对面墙上那个歪歪扭扭的“拆”字。巷子窄得两人并肩都难,晾衣绳上挂着邻家刚洗的衬衫,水珠啪嗒啪嗒往下掉。这条巷子太老了,老到谁都记不清它原本的名字。

“住多久了?”我问。老陈弹了弹烟灰,没直接回答。他起身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屋里昏暗,只有天井漏下几缕阳光。墙角堆着修补皮鞋的工具,墙上挂着二十年前的挂历。“九八年搬进来的,”他终于开口,“那会儿月租一百五。”

荆门老街150元的情缘,在九十年代末不算便宜。老陈当时在巷口摆修鞋摊,早晨总看见个姑娘在公用水龙头前洗头。她弯腰时长发垂落如水墨,肥皂泡顺着青石板流到他的摊前。“有一天她鞋跟断了,”老陈忽然笑了,“慌里慌张跳着过来找我修。”

补鞋匠的春天

修鞋那天下了雨。老陈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姑娘躲在他屋檐下等,两人挤在不到两平米的空间里。他修鞋时格外认真,针脚走得比平时密实得多。“其实能修好就行,”他自言自语,“但那天不知怎么的,就想做得特别完美。”

姑娘叫阿芳,在巷尾的纺织厂上班。后来她常来修鞋,有时只是鞋底有点磨损。老陈知道不该收她钱,可每次阿芳都坚持要给。“你靠这个吃饭呢,”她说得实在,“不收钱我以后不来了。”

荆门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慢慢发芽。老陈开始留意阿芳下班的时辰,故意留盏灯;阿芳偶尔带厂里发的苹果,削好了放在他工具盒上。有次老陈发烧,醒来发现门口放着粥和药,碗底压着叁块钱——那是他修一双鞋的价钱。

一百五十个心意

转折发生在千禧年春天。纺织厂倒闭了,阿芳坐在修鞋摊前的小马扎上,眼睛红肿。老陈那天提早收摊,带她去巷子深处吃了碗叁鲜豆皮。“别急,”他把攒了半年的叁百块钱塞给她,“先拿着。”

阿芳只抽出一百五十元,剩下的推回去。“就当预存的修鞋钱,”她努力笑得轻松,“我以后还找你修鞋。”

其实那时拆迁风声已起,荆门老街150元的情缘面临考验。房东来通知时,老陈正在给阿芳修最后一只鞋——她要去南方打工了。两人都没提以后,只是安静地并排坐在巷子的石阶上,看夕阳把晾晒的床单染成金色。

阿芳走的那天,老陈往她行李塞了个信封。里面是一百五十块钱,还有张字条:“在新地方买双好鞋,别总修了。”火车开动后,他才发现工具盒底层多了个信封,也是一百五十元,附言是:“等我回来继续修鞋。”

巷子深处的回响

巷子到底还是拆了。我采访老陈时,他已在新建的商场角落租了个铺面,还是修鞋。工具升级了,价格涨了,但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个相框——不是照片,是两张泛黄的百元钞票和一张五十元纸币,装在透明袋子里。

“她后来回来了吗?”我忍不住问。老陈正在打磨一只高跟鞋的鞋跟,机器声嗡嗡响了好久才停。“回来了,”他指指对面美甲店,“老板娘。”

美甲店玻璃门后,有个系围裙的女人朝这边招手。老陈举起刚修好的鞋示意,眼神柔软。荆门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就像他补鞋的针脚,细密地缝过了二十年。

我离开时经过美甲店,听见女人在打电话:“...是啊当年那一百五,他给我当路费,我给他当押金...”声音渐渐被街上的车流淹没。在这个拆迁又重建的城市里,有些东西比水泥牢固,比砖石长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