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各区私人外卖工作室,共青城私人订制外卖服务点
最近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咱们共青城街头巷尾突然冒出来好多私人外卖工作室。这些小店吧,不像传统餐馆开在临街铺面,反而藏在居民楼里、写字楼角落,甚至有些就在自家阳台摆个料理台就开张了。
记得上周叁晚上加班,同事小陈神神秘秘地给我发了个微信名片。“这家私房酸菜鱼绝了!”我半信半疑地点开,发现是个叫“小鱼厨房”的私人工作室。下单后四十分钟,装着厚实玻璃保鲜盒的外卖就送到了。掀开盖子那股酸辣鲜香,直接把整个办公室的人都馋醒了。
这些私人厨房到底特别在哪儿
和开餐馆的老李聊过这个现象,他边擦汗边感慨:“这些私人工作室成本低啊!不用交门店租金,不用请那么多服务员,很多就是夫妻档。”确实,我常光顾的那家“阿婆私房菜”,就是退休的张阿姨带着女儿在自家厨房做的。张阿姨总说:“都是街坊邻居订餐,用料肯定要实在,不能砸了自己招牌。”
现在年轻人吃饭讲究个性和定制,正好给这些私人外卖工作室提供了土壤。上次我想给生病的朋友送餐,特意找了家能做病号饭的工作室。老板仔细问了忌口和病情,熬了清淡的山药排骨粥,还配了自家腌的爽口小菜。这种贴心服务,连锁餐厅还真给不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模式也有让人担心的地方。有次我路过某栋居民楼,正好撞见送餐员从单元门里拎着好几个外卖袋出来。楼道里飘着各种饭菜香,但消防安全确实让人捏把汗。而且这些工作室大多没挂营业执照,食品安全全靠店主自觉。
我邻居刘姐上个月也开始做私房烘焙。她坚持每天早上去市场选新鲜水果,奶油只用动物奶油。“虽然价格比连锁店贵点,但顾客尝得出来差别。”她家客厅现在摆着叁个大冰柜,阳台上种着做装饰用的薄荷迷迭香。“比上班自由,赚得也不少。”刘姐笑着说这话时,正忙着给刚出炉的蛋糕挤花。
现在打开外卖平台,能搜到越来越多这种“家庭厨房”。有的专做减脂餐,餐盒上会贴详细的热量表;有的专注本地特色菜,把奶奶那辈的传统做法都搬出来了;还有的针对加班族推出“暖心夜宵套餐”,附赠手写祝福卡片。这种带着人情味的美食,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用餐习惯。
前两天晚上下雨,我又点了常吃的那家私房菜。送餐小哥用防水袋包得严严实实,到手时炖汤还是滚烫的。看着窗外的雨幕,忽然觉得这些藏在城市角落的私人外卖工作室,就像黑夜里的点点星光,用热气腾腾的食物温暖着每个匆忙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