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高价通话事件
这几天朋友圈里有个事儿传得挺火,不知道您听说了没?焦作有个初中生,花了整整800块钱,就为打一通叁小时电话。我刚看到这消息时,第一反应也是:这孩子到底跟谁通话呢?这么舍得下血本。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那孩子后来跟老师解释,说是远在外地打工的爷爷突然生病住院,爸妈又联系不上。孩子着急啊,从晚饭后就开始打电话,问病情、联系亲戚、协调住院手续,前前后后打了叁个多小时。等挂电话一看手机账单,自己也傻眼了——八百多块钱的话费,差不多是他半年的零花钱。
通话背后的故事
其实细想一下,这通电话背后藏着不少东西。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或者像这个孩子家一样,父母在外打工。大人忙起来,手机一放就是半天。真遇到急事儿,孩子能依靠的,好像也只有手里那个小小的手机了。
我邻居家的小孩就有类似经历。上周叁晚上,他妈妈加班到十点多,孩子在家饿得不行,想打电话问问,结果妈妈手机一直没人接。这孩子愣是守在座机旁边打了两个小时,最后累得在沙发上睡着了。虽说没花那么多话费,但那种焦急的心情,估计跟焦作那个初中生也差不多。
这么看来,焦作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表面上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实际上却暴露了现在孩子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当紧急情况发生时,他们该如何应对?又该怎样合理使用通讯工具?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上初中那会儿。那时候家里装个座机都得排队等名额,打长途电话更是要掐着表算时间。现在倒好,孩子们随时都能掏出手机联系任何人,可话费超标的问题,反而成了新的困扰。
有老师跟我聊过,现在中小学生配备手机已经很普遍了。但很多家长只给孩子买了手机,却忘了教他们怎么合理使用。比如什么时候该打电话、什么情况可以发短信、视频聊天和语音通话哪个更省钱。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可能还真需要有人指点。
回过头来看这起学生高价通话事件,我觉得最值得讨论的,不是孩子花了多少钱,而是我们是不是该早点教会孩子,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寻求帮助。比如可以先给物业打电话,或者联系邻居阿姨,不一定所有事情都要自己扛着打长途电话解决。
现在很多学校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了。有的开设了生活技能课,教孩子们怎么应对突发事件;有的在家长会上专门提醒父母,要给孩子预留几个紧急联系人的电话。这些小细节,说不定就能避免下一个“天价话费”事件的发生。
当然啦,话说回来,那个焦作的初中生虽然花了冤枉钱,但这份对爷爷的关心还是挺让人感动的。只是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也许可以先给爸妈发个微信留言,或者找班主任帮帮忙?毕竟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来不只有一种嘛。
这事儿让我想了很久。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懂得多,接触的新事物也多,但在生活经验这方面,可能还是需要大人们多留心,适时地给些指导。毕竟成长的路上,每个孩子都在摸索着前进,偶尔走点弯路,花点“学费”,也是在所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