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学生约百名叁小时,附近学子百人叁小时

发布时间:2025-11-05 07:27:59 来源:原创内容

河池学生约百名叁小时这个话题,最近在不少家长群里传开了。说实话,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么多孩子凑在一起叁小时,到底在做什么呢?后来问了在学校当老师的朋友才知道,原来是为了筹备一个特别的传统文化活动。

一场别开生面的筹备会

那天下午放学后,河池几所中学的学生们陆陆续续来到城东的文化中心。粗略数了数,差不多就是百来号人。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年级,有的是自己报名来的,有的是老师推荐的。刚开始大家还有点拘谨,坐在位置上安安静静的。不过这种气氛没持续太久,等组织活动的老师把计划一说开,孩子们的眼睛立马亮了起来。

组织者王老师告诉我,他们准备复原一些当地快要失传的民俗表演。“现在的孩子啊,对手机游戏比对本地的老传统熟悉多了。”王老师说着摇了摇头,“但你看,当他们真正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时,表现出的热情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确实,在现场能看到孩子们分成好几个小组,有的在研究老艺人留下的手稿,有的在试穿传统服饰,还有的在排练舞蹈动作。虽然刚开始有点手忙脚乱,但叁个小时下来,他们已经像模像样地排出了几个小节目。最让人惊喜的是,这些00后的孩子们还自发建了个微信群,说要在活动结束后继续练习。

叁小时里的点点滴滴

你可能好奇,这叁个小时具体都在做什么?我跟着一个小组观察了一会儿。他们正在学习当地的壮族纺织技艺,十几个学生围着一位六十多岁的奶奶,看她怎么操作老式织布机。起初孩子们觉得这玩意儿太老旧,有个男生还小声说“这比我奶奶年纪都大吧”,逗得大家直笑。

不过当奶奶开始演示,梭子在她手里灵活地穿来穿去,渐渐织出带有传统图案的布匹时,孩子们都不说话了,全神贯注地看着。后来轮到他们自己尝试,这才发现看着简单做起来难。一个女生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急得直跺脚,奶奶耐心地手把手教她,终于织出了一小段。那一刻,整个小组都为她鼓掌。

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各个小组都能看到。在隔壁教室,另一批学生正在跟非遗传承人学唱山歌。起初孩子们觉得土里土气的调子,唱着唱着竟然品出了味道。有个学生跟我说:“原来我们这的山歌这么有意思,歌词里讲的都是家乡的山水故事。”

这叁个小时过得特别快,结束时好多学生都意犹未尽。附近学子百人叁小时的活动,不知不觉中就拉近了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距离。一位负责协调的老师说,她原本担心孩子们会觉得无聊,没想到他们这么投入。“你看那个穿蓝色校服的男生,活动结束还在问老师下周能不能再来。”

如今这样的活动在河池已经办了不止一次。每次都能吸引附近学校的学生参加,规模差不多都在百人左右。有些之前参加过的学生,现在成了“小老师”,带着新来的同学一起学习。而这叁个小时,也成了很多学生每周最期待的时光。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那个学织布的女生后来在朋友圈发的话:“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只是平时都没注意到。”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也许这就是这类活动最大的意义——它让年轻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发现自己脚下的土地里,埋藏着如此珍贵的宝藏。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