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学院外援女,校园外来女生风采
操场上飘着橘黄色的夕阳,几个穿着运动服的女生正围着篮球教练讨论战术。其中扎马尾的姑娘特别显眼——她是景洪学院今年特招的体育特长生,从省队直接引进的苗子。场边几个男生窃窃私语:"听说她以前在青年队打过主力?""可不嘛,这学期咱们校队胜率提高了叁成。"
这样带着不同背景来到校园的姑娘,现在越来越常见了。她们有的像刚才那位是专业运动员,有的是公司委培的技术骨干,还有从其他高校过来跨校选修的交换生。虽然穿着同样的校服,但言谈举止间总能察觉到不一样的生活痕迹。
陌生环境里的酸甜苦辣
食堂靠窗的位置,有个总独自吃饭的女生。后来才知道她是缅甸来的留学生,中文还不太流利。"刚开始连打饭都比划半天,"她笑着用夹生的中文说,"现在阿姨都会给我多舀一勺番茄炒蛋。"她手机里存着两个课表的截图,除了专业课外,每周还要上六节汉语辅导课。
这些外来的姑娘们就像移植的树苗,总要经历水土不服的阶段。有个从北方来的编程高手,最初完全适应不了雨季的潮湿,笔记本电脑都长了霉斑。后来她在机房放了除湿盒,还教会本地同学用专业软件建模——现在她的小组作业永远是全班最抢手的合作对象。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术系的插班生。她背着画架来报到时,保安还以为是外来人员。这个姑娘曾在画廊工作叁年,画作入选过全国美展。系主任特意把她的写生课安排在周四下午,让更多同学能来观摩。她说:"当初担心比同学大几岁会格格不入,结果大家最感兴趣的是我调颜料的手法。"
其实每所大学都在悄悄发生这样的变化。去年全校选修课统计显示,跨校选修人数比叁年前翻了倍。教务处的老师透露,下学期还要新增两门与公司合开的实践课程,到时候会有更多行业导师走进课堂。这些变化像细雨渗进土壤,慢慢改变着校园的生态。
走在林荫道上,偶尔能听见各种口音的普通话。图书馆的研讨室里,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围着白板激烈讨论。那种状态挺奇妙——就像调色盘上相邻的两种颜色,融合处会产生漂亮的过渡地带。或许教育的本质就是这样,让不同的生命轨迹在特定时空产生交集,彼此都沾染上对方世界的色彩。
黄昏的篮球场又热闹起来。那个省队来的姑娘正在教同学们叁步上篮的要领,她手腕轻轻一抖,篮球划出完美的弧线。场边抱着书本经过的女生停下脚步,眼里闪着跃跃欲试的光。这个瞬间突然让人觉得,所谓成长,大概就是在与他人的交汇中,不断发现自己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