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汽车东站有小巷子吗,附近有胡同吗
一个老淮安的闲逛笔记
那天路过淮安汽车东站,突然被一位拎着行李的大姐叫住:“师傅,跟您打听一下,淮安汽车东站有小巷子吗?”我愣了一下,指着手机导航说:“这附近都是大马路,您要找什么具体地方吗?”大姐摇摇头:“不是找地方,就想抄个近道去对面小区,看着直线距离挺近,绕大路得走二十分钟。”
这个简单的问题倒是把我问住了。作为一个在淮安生活了叁十多年的人,我对汽车东站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宽阔的淮海东路、整齐的公交站台,还有那座显眼的候车大楼。可真要说站旁边有没有那些藏着市井烟火的小巷,还真得琢磨琢磨。
趁着周末有空,我特地到汽车东站周边转了转。从出站口往西走大概叁百米,拐进一条叫“交通路”的街道,这里的景象突然就不一样了。虽说叫“路”,宽度却只容得下两辆电动车交错通过,两旁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一楼开着各种小店。五金店的老板正蹲在门口修自行车,早餐摊的蒸笼冒着热气,这些场景和百米开外汽车站的喧嚣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再往里走,发现这条“交通路”其实连接着好几条更窄的通道。有的巷子两边墙上还保留着老式的电表箱,晾衣绳从这头拉到那头,挂着的衣服在微风里轻轻晃动。一位坐在门口摘菜的大爷告诉我,这片的巷子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车站同时期建的,当初是为了方便车站职工上下班。“现在知道这些近道的人不多了,”大爷说,“都是老住户在走。”
说到“淮安汽车东站附近有胡同吗”这个问题,我发现淮安人很少用“胡同”这个词,更多是叫“巷子”或者“小街”。这些巷子不像北京的胡同那样规整,也不像南方弄堂那般曲折,它们就是很自然地嵌在城市肌理里,不显眼,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在一条巷口挂着“王记理发”招牌的老店里,我遇到了开店二十多年的李师傅。他一边给老顾客修剪头发,一边闲聊:“以前车站没扩建时,这后面全是小巷子,现在还剩几条。经常有刚下车的客人拖着行李箱来找我理发,说是在地图上看到评价专门找过来的。”这让我想起那位问路的大姐,她要是知道这些巷子里藏着这样的老店,或许就不会那么着急赶路了。
转过理发店,巷子突然开阔起来,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这里聚集着四五家小吃店,空气里飘着油条、辣汤和煎饼的混合香味。虽然离汽车站只有五分钟路程,价格却比车站里便宜不少。坐在小凳上吃早餐的,有拖着行李箱的旅客,也有穿着睡衣下楼的老居民,这种混杂的画面特别有生活气息。
走得多了,我慢慢摸出点门道。汽车东站周边的小巷子主要分布在西侧和北侧,它们像是主血管旁边的毛细血管,虽然不起眼,却让整个区域活络起来。有的巷子能通到后面的居民区,有的则藏着开了几十年的修理铺、裁缝店,这些店铺大多没有华丽的招牌,靠的是街坊邻居的口口相传。
那天临走时,我又特意绕到汽车站出站口站了一会儿。看着刚下车的旅客们纷纷打开手机叫车或直奔公交站,没人注意到那些藏在街角的小巷入口。这倒让我想起城市生活的某种常态——我们总是急着从础点赶到叠点,却很少留意两点之间那些有趣的过渡地带。
回到家,我在本地论坛上发了个简单的帖子,就写着“淮安汽车东站有小巷子吗”,然后分享了几张随手拍的照片。没想到不少老淮安人在下面补充了更多细节,有人提到某条巷子里的祖传糖粥铺,有人说哪条小道能最快走到翔宇大道。看来,对于这座城市,我们要学的还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