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那里有站小巷,文昌那处有站巷子
文昌那里有站小巷
说起文昌那里有站小巷,很多老居民都会露出会心一笑。这条巷子窄得很,两边的墙皮都有些斑驳了,可偏偏就在这不起眼的地方,藏着个小小的公交站牌。你说怪不怪?站牌不在宽敞的大马路边,反倒缩在这巷子深处,要不是熟人带路,外地人从巷口路过八百回也发现不了。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在巷子口来来回回走了叁趟,愣是没找着入口。后来问了个摇着蒲扇的大爷,他慢悠悠地往里头一指:“那不就在那儿嘛,往里走,看见那棵大榕树就到了。”果然,顺着巷子往里走个几十米,一棵茂盛的榕树下,那个绿色的站牌就静静地立在那儿。站牌旁边还放着几个石凳,经常有等车的街坊坐在那儿闲聊。
这条巷子有意思。早上七点多最热闹,赶早班车的人会把巷子挤得满满当当。卖豆浆油条的小推车会准时出现在巷口,香味能飘出老远。下午两叁点就安静下来了,只有几个老人家在树荫下下棋。到了傍晚,放学的孩子们会在这儿追逐打闹,等着父母下班从车站走出来。
我特别喜欢傍晚时分来到这里。夕阳把巷子的青石板路染成金黄色,那棵大榕树的影子拉得老长。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车站要设在这公隐蔽的地方呢?问了几个老文昌人才知道,原来几十年前这片都是老居民区,道路也没现在这么规整。后来城市发展,大马路修起来了,可老居民们已经习惯在这个巷子口等车,这站牌就这么保留了下来。
巷子虽小,故事却多。住在巷尾的王奶奶每天都会坐在站牌旁的石头凳子上,等着在城里工作的女儿回家。开小卖部的李叔总是备着零钱,专门给那些忘记带零钱的乘客换钱。这些细碎的日常,让这条普通的巷子充满了人情味。
说实话,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城市建设,这种藏在巷子里的车站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习惯了宽阔的站台、明亮的候车亭,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少的就是这种偶然发现的惊喜,还有那种街坊邻里之间的熟络感吧。
前几天又路过那里,听见两个年轻人在讨论要不要把这个站迁到主路上。一个说这样更方便,另一个却说还是留着好,这可是老文昌的记忆。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可我私心还是希望它能留下来。毕竟,像文昌那处有站巷子这样的地方,现在真是不多见了。
每次走进这条巷子,脚步都会不自觉地放慢。看着墙缝里长出的青苔,摸着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板,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汽车鸣笛声,会觉得时光在这里变得特别柔软。这不仅仅是个车站,更像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小小的注脚,记录着普通人的生活轨迹。
有时候等车等得无聊,我会数巷子两侧有多少扇窗户,猜猜每扇窗户后面正在发生什么故事。是妈妈在催孩子写作业?还是老人在听收音机?这条巷子就像是个生活的舞台,每天上演着不同的剧目,而那个小小的站牌,就是连接这些故事与外界的纽带。
可能再过些年,这样的巷子这样的站真的会消失。但至少现在,它还在那里,安静地待在城市的角落里,承载着人们的来来往往,也保留着老文昌最初的模样。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明明有更现代化的车站,很多人还是愿意多走几步路,来这个巷子里等车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