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凤楼信息同城附近,化州凤楼同城周边资讯
这几天隔壁邻居李大爷总念叨着想翻修他家老房子,说二楼那间凤楼木窗棂都让白蚁蛀了。他这么一提,倒让我想起咱们化州这两年不少街坊都在打听凤楼相关的消息。
说起来也巧,昨天去菜市场买豆饼,碰见初中同学阿珍。她刚把乡下老宅改造成民宿,正发愁怎么找懂传统工艺的师傅:“你说现在想了解化州凤楼信息同城附近哪家师傅手艺好,怎么比查公交线路还费劲呢?”
老街坊的木头窗棂
李大爷家那栋青砖老宅少说也有七八十年历史了。他家二楼那间凤楼朝南,冬天太阳斜斜照进来,能把整间屋子烤得暖烘烘的。可这些年风吹雨淋,雕着缠枝莲的木窗确实不成样子。上周叁他儿子在社区微信群发了条求助:“各位叔伯阿姨,谁认识会修老式凤窗户的师傅?最好是本地老师傅。”
没想到这条消息炸出不少潜水的人。叁楼的刘婶推荐她表哥,说在城南接过类似活计;开五金店的陈叔却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学这手艺,去年他店门口那位老木匠回了乡下就再没回来。聊着聊着,大家突然发现——想找靠谱的化州凤楼同城周边资讯,还真得靠街坊邻居口口相传。
我在文化站工作的表侄女说过,凤楼在咱们这儿不单是种建筑样式,早些年谁家姑娘出嫁前都住在凤楼里绣嫁衣。现在年轻人都住商品房,这些老规矩慢慢淡了,可那些镶嵌着贝壳的梳妆台、带着樟木香气的衣箱,还静静躺在很多老人的记忆里。
前两天路过中山路,看见有户人家正在修缮凤楼。搭着脚手架的墙边摆着新刨的木板,空气里飘着桐油和老木头混合的独特气味。工头老陈蹲在路边吃盒饭,我凑过去闲聊,他说现在接的活八成都是老城区的凤楼改造:“有些业主想把木格窗换成铝合金的,我总劝他们再想想,这些东西拆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说来有意思,现在年轻人反倒对老东西上心。我侄女去年结婚非要找带凤楼的老宅拍婚纱照,摄影师在青瓦片上撒花瓣,新娘子扶着木栏杆抿嘴笑,那组照片在朋友圈收了两百多个赞。后来好多准新娘都来打听,带动了好几条巷子的凤楼成了热门取景地。
傍晚去街心公园散步,常看见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比手机。他们学会把自家凤楼的照片发到同城论坛,有时是为寻找相同式样的窗花模板,有时是想淘换几块 matching 的青砖。有回看见七十多岁的王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手指戳着屏幕念念有词:“这个滴水檐的造型,全化州怕是找不出五家了。”
这些细碎的场景让人隐约感觉到,对于凤楼的种种信息正在街巷间缓慢流动。就像昨天遇见开茶馆的林姐,她刚把自家凤楼二层改成茶室,竹帘半卷,摆着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八仙桌。她说每天都有客人特意上来坐坐,就为从雕花木窗望出去的那片灰瓦屋顶。
或许过些日子,李大爷家也能找到合心意的师傅。到时候修好的不止是木头窗棂,还有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某种东西。那些在茶余饭后被反复提起的凤楼往事,说不定正在某个年轻人的手机相册里,悄悄获得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