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品茶课程工作室,娄城茶艺研习工作室
推开娄底品茶课程工作室的木门,一股清雅的茶香扑面而来。几位学员正围坐在长桌旁,看老师用盖碗轻拂茶汤。穿棉麻衫的茶艺师笑着招呼:“先坐下喝杯黄茶吧,这茶喝着暖胃。”阳光透过竹帘洒在茶席上,把白瓷杯映得透亮。
隔壁的娄城茶艺研习工作室又是另一番光景。玻璃柜里陈列着不同年份的黑茶,墙上挂着茶叶产区地图。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举着品茗杯端详茶汤颜色,茶艺老师在旁边轻声提醒:“注意看金圈宽度,这是判断滇红等级的关键。”
茶香里的慢时光
在娄底这座湘中城市,两家工作室像是约定好的互补。品茶课程工作室注重实操,学员能亲手体验从温具、置茶到冲泡的全过程。而茶艺研习工作室更像茶文化图书馆,收藏着各地茶样和古籍。有位退休教师每周都来,她说:“在这儿泡茶,时间过得特别慢。每次尝出新味道,就像发现新大陆。”
记得上个月的春茶品鉴会,两间工作室联合办了场昼夜茶席。白天在品茶课程工作室学冲泡明前龙井,晚上转到研习工作室对比陈年普洱。茶艺师小陈演示注水手法时,特意放慢动作:“水线要细要稳,看,像这样绕着茶叶画圈。”有学员试着冲泡时,壶嘴微微发颤,旁边的茶友便打趣:“你这手法像在画心电图啊。”满屋顿时响起轻松的笑声。
茶叶里的小学问
其实学茶不复杂。在娄底品茶课程工作室,老师常从生活场景切入:“大家平时喝茶会不会舌头发涩?其实这和茶水比例有关。”接着便拿出电子秤演示标准投茶量。而在娄城茶艺研习工作室,他们喜欢用地域故事带出茶理:“湖南黑茶为什么用七星灶烘焙?这和湘西山区潮湿气候有关......”
最近来了对年轻夫妻,妻子在第叁次课后惊喜地发现:“原来85℃水泡的碧螺春真有豆香味,我以前都用沸水直冲。”丈夫则对茶具产生兴趣,买了个简易旅行茶具套装:“下周出差带着,在酒店也能泡杯像样的茶了。”
茶艺师小林分享过个小插曲。有位做设计的学员总把茶泡得苦涩,后来发现是他习惯性闷泡太久。调整手法后,他端着清亮的茶汤感叹:“原来不是茶叶问题,是我太心急。”这话倒像在说生活。
黄昏时分的工作室最是惬意。晚霞把茶台染成蜜色,学员们陆续散去,只剩叁两茶友还在续水闲聊。茶壶咕嘟作响,空气中浮动着老白茶的枣香。这样的光景,让人想起古人说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或许在忙碌的都市生活里,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方天地,让茶叶在杯中舒展时,心也跟着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