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高州品茶选举初选工作坊
高州的那杯茶,喝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最近路过城南老街,发现巷子口新挂了块牌子——“高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乍一看这名字,我还以为是什么新潮的选秀节目,直到被邻居老陈拉进去坐了一会儿,才明白这“大选”和“海选”到底是怎么回事。老陈给我倒了杯茶,笑眯眯地说:“咱们这儿的茶,喝的可不是味道,是人心。”
原来啊,这工作室的来头挺有意思。几个老茶客嫌现在年轻人不爱喝茶,就想了个法子,把喝茶这事弄得热闹些。他们定期组织“茶品大选”,谁家有珍藏的好茶叶都能拿来参赛,大伙儿一起品评。而“海选”就更接地气了——不管你是价值不菲的名茶,还是自家后院炒的土茶,只要有人觉得好喝,都能上台亮亮相。
我第二次去的时候正赶上月度评选。二十多人挤在不算宽敞的屋里,每人面前摆着叁杯茶,杯底贴着编号。得,这架势还真有点选举的意思。李大爷是这里的常客,他端起茶杯的动作特别讲究,先闻再品,最后还要咂咂嘴:“这1号茶啊,香气够但后劲不足;2号嘛,味道淳厚可火候差了点...”那认真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点评什么大事。
坐在角落的王阿姨让我印象特别深。她带来的是自己种的茶,叶片不那么规整,泡出来的颜色也略深。可就是这看似普通的茶,却意外地受欢迎。她不好意思地说:“就是随便种着玩的,没想到大家这么给面子。”几个年轻人围着问她种茶的诀窍,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从施肥讲到采摘时机,眼睛里闪着光。看来,这工作室不只是在选茶,更是在挖掘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离这不远还有家“高州品茶选举初选工作坊”,听说是同一个老板开的。我问老陈这两家有什么区别,他神秘地笑笑:“那边啊,是咱们这儿的新手训练营。”刚入门的人先去工作坊学习基础知识,等有了底气再来工作室参与评选。这种循序渐进的法子,倒是让不少年轻人慢慢迷上了茶文化。
上周我又去了一次,正碰上他们在讨论要不要引入“匿名评选”。小张坚持要把茶叶装在一样的容器里,说这样更公平;但刘奶奶不同意:“喝茶讲究的是全程体验,光蒙着眼睛品,那不成考试了?”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各退一步——先看干茶,再盲品。这种认真劲儿,让人忍不住想参与其中。
说实话,我开始只是好奇这个奇怪的名字,现在却成了这里的常客。倒不是这里的茶有多名贵,而是这种氛围让人放松。在这里,一杯茶能引出无数话题,从制茶工艺聊到人生百态。有时候我觉得,他们选的不是茶,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慢下来,用心品味每一刻。
昨天遇到个从外地来的小伙子,他纳闷地问:“你们这儿怎么把喝茶搞得跟选秀似的?”老陈给他续了杯茶,慢悠悠地说:“年轻人,生活需要点仪式感。你看,有了这高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喝茶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咱们这不就热闹起来了吗?”
确实,这个看似普通的工作室,正在用特别的方式让传统茶文化焕发新生。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杯茶,或许是滋味,或许是故事,又或许是一份难得的认同感。这大概就是高州人特有的智慧吧——把日子过得既有滋味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