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火车站附近站街,车站周边街巷见闻
车站旁的老街巷
那天下午四点多,我从昌邑火车站出来,阳光斜斜地打在站前广场上。拖着行李箱往西边走,绕过新建的商业区,拐进了一条老巷子。这里和站前的气派景象完全不同,青石板路面上坑坑洼洼的,两旁的店铺门脸都不大,卖什么的都有。
巷口第一家是个修鞋摊,老师傅正埋头给一只皮鞋钉掌,敲敲打打的声音很有节奏。再往里走,粮油店门口摆着几袋敞口的米面,老板娘坐在小板凳上摘韭菜,和隔壁五金店的老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这些店铺看起来都有些年头了,招牌上的字褪了色,却依然能看出“昌邑车站便民商店”这样的字迹。
我放慢脚步,看着这条巷子里的生活气息。说实在的,现在的火车站周边都建得光鲜亮丽,反而少了点人情味。像这样还保留着原本样子的街巷,倒是让人想起以前出远门时的那种感觉——车站不只是个赶路的地方,也是很多人生活的中心。
巷子深处有家老式理发店,红白蓝叁色的转筒还在转动。透过玻璃窗,能看见老师傅拿着推子给客人理发,动作不紧不慢的。这种场景在大城市里已经很少见了,没想到在昌邑火车站附近还能遇到。
傍晚时分的市井百态
越往巷子深处走,越是热闹。傍晚时分,下班的人多了起来,自行车铃铛声、电动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路边陆续支起了几个小摊,卖煎饼的、烤红薯的,香气飘得满街都是。
有个卖糖炒栗子的大婶特别有意思,她一边翻炒着锅里的栗子,一边和熟客聊天:“今天这锅炒得正好,来点儿?”她的推车上挂着个小牌子,写着“车站老字号”。我站在旁边看了会儿,确实生意不错,不时有人停下来买上一袋。
再往前走,是个小小的菜市场。这个时间点,卖菜的都在降价处理剩下的蔬菜。有个大爷在挑西红柿,摊主一个劲地说:“这都是今天早上刚进的,新鲜着呢!”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谁都不说破。这种市井里的默契,挺有意思的。
我发现昌邑火车站附近的这些街巷,虽然看起来杂乱,却自成一套生活逻辑。刚下火车的人可以在这里吃口热乎的,附近的居民也能买到日常所需,各取所需,互不打扰。
夜色中的车站光影
天渐渐黑了下来,巷子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这些路灯不是那种很亮的尝贰顿灯,而是老式的昏黄灯光,照在青石板路上,泛起柔和的光晕。
我找了家面馆坐下,点了一碗牛肉面。店面不大,只能放下六张桌子,但收拾得干干净净。老板娘端面过来的时候,随口问了句:“是刚下火车吧?”我点点头,她笑着说:“这条街上很多人都是下车后来吃碗面的。”
吃着热腾腾的面,我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人。有拖着行李箱匆匆走过的旅客,也有饭后散步的附近居民,还有刚下班来买熟食的上班族。这条昌邑火车站附近的街巷,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生动。
面吃完了,我沿着原路往回走。夜晚的巷子比白天安静了些,但那些小店还在营业,灯光从门窗里透出来,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修鞋的老师傅已经收摊了,粮油店正在上门板,而那家老理发店还亮着灯,里面似乎还有客人。
走出巷口,回头望去,这条街巷静静地卧在火车站旁边,既不张扬,也不卑微。它就像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保留着过去的记忆,也接纳着现在的变化。昌邑火车站附近的这些街巷,或许不够现代,不够整齐,但正是这种略显凌乱的生机,让人感受到了真实的市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