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城学生约茶,学子课余品茶交流
最近走在大学城街头,总能看到叁五成群的学生往茶室钻。这让我挺好奇的,现在年轻人不是该捧着奶茶自拍吗?怎么都开始正经八百地约着喝茶了?
巧的是上周我被学妹小林拉去参加他们的“周四茶会”。推开茶室木门,里面已经坐了七八个同学,桌上摆着青瓷茶具,咕嘟咕嘟煮着水。哲学系的张同学正在讲他爷爷的茶园,说小时候总觉得茶苦,现在倒能喝出明前龙井的鲜甜。
这届年轻人喝茶不装深沉
让我意外的是,他们泡茶根本不按传统套路来。经济学院的李薇直接掏出平板,边分茶边分析茶饮市场数据:“你们看,新式茶饮规模两年涨了叁百亿,但原叶茶复购率更高…”旁边美术系的同学正在速写茶汤颜色变化,说这是在练习渐变技法。聊着聊着,话题从茶叶审评跳到期末小组作业,又转到最近爆款的电视剧——这才对嘛,谁说喝茶非得正襟危坐?
土木工程的王朋笑着说,比起在宿舍打游戏,来这里能遇见不同专业的同学。上次他随口提到课程设计遇到结构难题,居然有个建筑系的学姐给了灵感。现在他们正在合作参加创新竞赛,项目雏形就是那次喝茶聊出来的。茶凉了再续,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这种跨学科的碰撞在课堂还真难遇到。
其实细想挺有意思的。过去觉得茶是长辈的饮品,现在倒成了年轻人社交的黏合剂。不需要昂贵茶叶或复杂礼仪,二十块钱一包的茉莉花茶也能喝得开心。茶室里永远闹哄哄的,偶尔有人带来家乡特产茶,大家就轮流品鉴。中文系的同学会念两句应景的古诗,生物专业的马上科普茶多酚作用,这种混搭特别有大学城的味儿。
记得有次碰上下雨天,窗外雨打芭蕉,屋里茶香氤氲。机械学院的刘畅突然感慨,说发现泡茶和做实验异曲同工——水温像反应条件,冲泡时间是变量,茶叶品质是原材料。他最近在实验室调试参数时,总会想起冲茶时那些微妙的掌控。你看,年轻人都这样,总能把传统玩意儿和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现在每次经过茶室,隔着玻璃看那些捧着茶杯谈天说地的身影,都觉得这画面比刷手机健康多了。他们或许说不清茶道深意,但确实在茶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交流方式。茶还是那片叶子,只不过在年轻人手里,泡出了这个时代特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