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火车站后巷的日常景象
走到抚州火车站出站口,总能看见那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它就在车站大楼背后,像是个羞怯的孩子,躲在光鲜亮丽的大人身后。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大多直奔公交站或出租车点,很少有人会往那个方向多看一眼。
我倒是常往那儿走。巷口总停着几辆旧叁轮车,车夫靠在椅背上打盹,听见脚步声才懒洋洋抬起眼皮:“要走吗?”巷子不宽,两旁是些老旧的居民楼,墙皮有些剥落,露出里面砖红的底色。晾衣竿从这头伸到那头,挂着的衣服在微风里轻轻晃动。
巷子里的烟火气
往里走几步,香味就飘过来了。卖油炸糕的大婶认得我,见我过来就笑着夹起一个:“今天的红豆馅儿多。”她的摊子很小,就一辆改装的小推车,但在这条小巷子里已经摆了十多年。她说以前车站没扩建时,这条巷子可热闹了,现在嘛,“也就我们这些老街坊还守着”。
再往里是家修鞋铺,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手里的锥子麻利地穿过鞋底。他不太说话,但手艺真好,我那双开胶的运动鞋在他那儿缝完,又能穿好久。铺子门口摆着几张塑料凳,偶尔有等车的旅客坐在这儿歇脚,看着巷子里来往的人发呆。
说实话,抚州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它没有火车站前的匆忙和喧嚣,反倒有种慢悠悠的劲儿。下午叁四点钟,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一切都染成金黄色。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口下棋,旁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采茶戏。
有时我会想,这条小巷子就像两个世界之间的过渡地带——一头连着现代化的火车站,人来人往;另一头延伸进老城区的日常生活,安静从容。从这儿经过,仿佛能把旅途的疲惫慢慢卸下,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
傍晚时分,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那家开了二十多年的小面馆开始忙碌,老板娘在门口支起几张折迭桌。煮面的热气在灯光下显得特别温暖,香味能飘出好远。经常有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下班后来这儿吃饭,他们穿着制服坐在塑料凳上,边吃边聊今天哪个车次晚点了,哪个旅客丢了行李。
我特别喜欢这个时候的小巷子。它不是旅游手册上会推荐的地方,没有特别的景点,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条后巷。但正是这种普通,让它显得真实。每次从这儿走过,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度——那是油炸糕的香味,是修鞋师傅专注的神情,是邻居间随意的寒暄,是夜晚亮起的那盏灯。
也许下次你经过抚州火车站,也可以绕到后面看看这条小巷子。它可能给不了你什么惊喜,但那份踏实的生活气息,或许能让你对这座城市多一分亲切。毕竟,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藏着的,才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