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女子学院后街喝茶,学院后街茶座小叙
那条飘着茶香的小街
记得第一次去赤峰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纯粹是偶然。那天下午本要去图书馆,走着走着就被一阵若有似无的茶香牵住了衣角。拐过墙角,整条小街在梧桐树下安静地躺着,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几家茶馆门口悬着靛蓝布招,上面写着各样的茶名。
最里头那家“素年茶叙”看着最是亲切。老板娘正坐在门口挑茶叶,见我张望便抬头笑了笑:“进来坐吧,今年的正山小种刚焙好。”那语气熟稔得像是招呼老街坊。店里不大,六张原木桌子,墙上挂着手写的茶诗,最妙的是临窗的位置能看见学院的红砖楼尖顶。
“您常来?”老板娘递来一杯澄黄的茶汤。我摇头说第一次。她眉眼弯了弯:“那以后会常来的,这条后街啊,像会勾人。”可不是么,后来我真成了这里的常客。春天在这里喝过明前龙井,夏天尝过冷泡银针,秋天最爱那盏桂花乌龙,到了冬天就捧着手工焙的火功大红袍。
学院后街茶座小叙最迷人的,倒不全是茶。邻桌常有下课的女学生,叁叁两两地讨论着课堂上的案例,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笑作一团。靠窗的老先生总独自捧着《茶经》做批注,偶尔抬头看看街景。最有趣的是斜对角那对情侣,每周叁必来,永远点一壶玫瑰普洱,女孩说这是他们的“定点观测项目”。
某个雨天的傍晚,我又溜达进这家茶座。老板娘正给一个女孩续茶,那姑娘面前摊着厚厚的考研资料。“老板娘,您说人为什么总要拼命往高处走呢?”女孩忽然问。老板娘不紧不慢地往壶里注水:“你看这茶叶,在杯子里浮浮沉沉,最后不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女孩愣了一下,低头笑了。
其实在赤峰女子学院后街喝茶,早就不单是喝茶了。它成了生活里一个温柔的逗号,让忙碌的日子有了喘息的空隙。有时候觉得,整条后街就像个巨大的茶壶,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装进去,慢慢泡出生活的滋味。
前两天路过,发现“素年茶叙”隔壁新开了家甜品店。老板娘站在门口和年轻店主聊天:“以后你的慕斯配我的凤凰单丛,肯定绝了。”阳光透过梧桐叶子的缝隙,在她们身上跳着斑驳的光点。这条街总在变,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杯里的茶渐渐凉了,我又续上热水。茶叶在杯中缓缓舒展,像极了这条后街上每一个慢慢铺开的日子。窗外走过几个挎着画板的女学生,笑声清脆地落进青石板缝隙里,想来明年春天,又会发出新的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