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的别称
为什么会有这个称呼
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说法,还是大叁那年。那天晚上宿舍熄灯后,室友小陈突然从床上坐起来,压低声音说:“明天得去趟炮楼那边取快递。”我当时就愣住了——大学城附近哪来的炮楼?历史遗迹?军事设施?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大家说的是校门外那片五六层高的老旧居民楼。
那片楼宇确实挺显眼的。灰扑扑的外墙,密密麻麻的窗户,每栋楼顶都有个类似瞭望台的结构。最早这么叫的学长们已经毕业好几年了,但“炮楼”这个名号却像粘了胶水似的,牢牢贴在了那片建筑上。你说它像炮楼吧,仔细看还真有几分神似;说不像吧,它就是普普通通的居民区。可年轻人总喜欢给地方起外号,这个称呼就这么传开了。
住在“炮楼”里的,多半是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校内宿舍紧张,很多高年级同学就搬出来租房子。渐渐地,这片区域就成了学生们的“校外宿舍区”。傍晚时分,你能看见成群结队的学生从校门出来,手里拎着快餐或水果,慢悠悠地往“炮楼”方向走。
“炮楼”里的烟火气
说来也怪,虽然大家私下里都管那儿叫“炮楼”,可这片区域的正式名称反而没几个人记得。教学楼、图书馆是求学的地方,而“炮楼”则承载了更多生活化的记忆。楼下的麻辣烫小店总是人满为患,打印店的老板娘已经能认出常来的学生,甚至记得他们的论文格式要求。
我大四那年也在“炮楼”住过半年。那会儿为了考研,特意租了个单间。记得隔壁住着美术学院的学生,每天深夜都能听见他洗画笔的水声。斜对面是个乐队的主唱,练歌时总重复同一段旋律。这些细碎的声音,现在想起来还挺怀念的。或许这就是“炮楼”最真实的样子——不算完美,但充满生机。
有时候觉得,大学城周边区域就像是个过渡带,连接着校园与社会。“炮楼”这样的别称能在学生中流传开来,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年轻人对周边环境的独特认知方式。他们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给生活空间打上标记,让陌生的环境变得亲切起来。
现在偶尔路过大学城,还是会往“炮楼”方向多看几眼。听说最近那边新开了几家咖啡馆,外墙也重新粉刷过,但学生们还是习惯叫它“炮楼”。这个称呼已经成了某种集体记忆的载体,记录着一届届学生的青春岁月。那些熬夜复习的晚上,那些朋友聚会的周末,都封存在这个看似随意实则贴切的别称里。
每个大学周边似乎都有这样的地方,它们可能不在地图上正式标注,却深深印在学生的记忆中。就像我们大学的“炮楼”,它不只是几栋建筑,更是无数故事的舞台。当毕业多年的校友提起这个称呼时,嘴角总会泛起会心一笑——那是只有亲历者才懂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