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在哪些地方有,类似区域情况
这两天路过济源老城区,总能看到一些巷子口有人站着,和路过的街坊低声搭话。这让我有点好奇,这些招揽客人的现象,到底集中在哪些地方呢?
围着老城转了几圈,发现火车站后街那块挺明显的。巷子不宽,两旁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一楼的窗户好多改成了小门面。快傍晚的时候,人影就多起来了,远远能听见几句“进来坐坐呗”的招呼声。有位卖水果的大叔一边整理摊子一边说:“这儿人多,做生意的自然就聚过来了。”他指了指巷子深处,“再往里走,宾馆附近更热闹。”
往城东边走,情况又不太一样。新建的商业区背后,藏着几条还没改造的老巷。这里的招呼方式含蓄些,大多是站在自家店门口,朝生面孔点点头。我在一个修鞋摊前停下,老师傅擦着手说:“现在管得严了,不像前两年那么张扬。你要是前两天来,还能看到他们搬着凳子坐在巷子口呢。”
其他城市也有这样的情况
其实不光济源,好多地方都能见到类似区域情况。比如相邻的几个县市,老汽车站周边的小巷子,或者大学城后面的步行街,多少都有这种现象。上次去邻市出差,就在夜市街的拐角处遇到过,连说话方式都差不多。
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点:都在人流密集区,但又不在主干道上。就像毛细血管,藏在城市肌理深处。你说这是为啥呢?可能既方便招揽生意,又不会太显眼吧。有个开杂货店的老板娘说得实在:“谁不想把店开在临街旺铺?可租金贵啊。巷子里成本低,只能想别的法子吸引客人。”
现在这些现象比以前隐蔽多了。很少看见直接站在路中间拉客的,大多是在店门口晃悠,或者坐在电动车上看手机,遇到合适的才搭句话。这种变化挺有意思的,说明什么?可能是管理更规范了,也可能是他们找到了更聪明的方式。
走在这些巷子里,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生活气息。晾晒的衣服在微风里飘荡,厨房飘出炒菜的香味,夹杂着零星的招呼声。这些声音成了巷子背景音的一部分,不突兀,却提醒着这里正在发生的生计。
有位住在附近的退休教师说,这种现象就像野草,很难彻底清除。“关键是要规范引导,既不影响居民生活,又能让这些小生意活下去。”他推了推老花镜,“说到底,都是讨生活嘛。”
随着城市改造推进,这些巷子的面貌也在慢慢改变。有的巷口装上了监控,有的划定了经营区域。变化是悄无声息的,就像墙角的青苔,不知不觉就蔓延开了。下次再经过这些巷子,不知道又会是什么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