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南宫哪有晚上路边小巷
晚上路过老城区,突然想起朋友前两天问我的事:“南宫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这话听着有点绕,但仔细一想,不就是想找那些晚上还热闹的小巷子嘛。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现在大家白天都忙着上班,只有晚上才能出来透透气。可满大街的商场超市亮得晃眼,反倒让人想念起从前那种昏黄路灯下、叁五熟人站着聊天的小巷光景。南宫这片老城区改造了好几年,不知道还保留着这样的角落没有。
巷子里的烟火气
我拐进胜利街旁边那条窄巷,记得前几年这里还冷冷清清的。没想到现在完全变了样——卖糖炒栗子的小推车冒着热气,修鞋师傅借着路灯还在忙活,几个大爷围坐在小马凳上下象棋。虽然不像商业街那么灯火通明,但这种朦朦胧胧的热闹,反倒让人更愿意停下脚步。
往前走两步,闻到烤红薯的香味。一个大妈坐在自家门槛上剥豆子,她说这条巷子晚上比白天人多:“附近上班的年轻人回来了,总要在这儿站会儿,买点吃的,说说话。”她指着巷口那盏新换的路灯,“以前黑灯瞎火的,现在亮堂了,大家更愿意出来了。”
确实,南宫哪有晚上路边小巷能这么有人气?我站在巷子里观察了半小时,来来往往的人不断。有刚下班的姑娘提着电脑包在买煎饼,有夫妻推着婴儿车散步,还有个大哥抱着吉他坐在墙角轻声哼唱。这种随意的、不刻意的夜晚生活,比那些刻意打造的夜市更有味道。
转到建设路,情况又不一样。这里的小巷更窄些,但每家每户门口都摆着几盆花草。晚上凉快,不少人家把桌椅搬到巷子里,一边喝茶一边摇着蒲扇乘凉。有个大叔认出了我:“哟,好久不见!来,坐下喝杯茶。”我问他这条巷子晚上怎么这么热闹,他笑道:“都是老邻居了,晚上不在巷子里站会儿、聊聊天,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家家户户晚上都开着门,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大人们就站在门口拉家常。现在虽然家家都装了空调,关起门来看电视,但这种站在巷子里闲聊的习惯,在老城区居然还保留着。
走到民主路附近,看见几个年轻人站在巷口的梧桐树下。过去一问,原来是在等烧烤外卖。“这条巷子晚上特别适合等人,”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男孩说,“不像大街上那么吵,又有足够的光线,还能顺便看看巷子里的老建筑。”
我抬头看了看,确实,这些老巷子的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窗棂还是木制的,在夜色中别有一番韵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南宫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会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在这些巷子里站着,不单是为了等人或者买东西,更是在感受一种慢慢消失的城市记忆。
转过街角,碰见社区的王主任正在巡查。他说最近社区特意在一些小巷加装了柔和的路灯,既保证照明,又不破坏巷子的氛围。“我们发现,只要光线合适,环境整洁,大家自然愿意晚上出来站一站。这比建多少个广场都管用。”
这话说得在理。现代人缺的不是逛街的地方,而是能够随意停留、不需要消费也能待着的公共空间。一条普通的小巷,只要有几盏灯,几个熟人,就能成为夜晚最好的去处。
夜深了,我准备回家。回头望去,那些巷子里还零星站着些人,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也许明天,还会有人问起“南宫哪有晚上路边小巷”这样的问题,而现在的答案,似乎比想象中要丰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