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那里有站小巷,梅河口那条有站小巷
梅河口那条有站小巷,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了。但要是问起上了年纪的老梅河口人,他们准会眼睛一亮,拉着你聊上好一阵子。
我头一回听说这条小巷,还是从隔壁李大爷那儿。那天下午在他家喝茶,他忽然就提起来了:“你说现在梅河口那里有站小巷啊,早就变样喽。我们那会儿,可是热闹得很。”他端着茶杯,眼神飘向窗外,像是能穿过高楼看到几十年前的光景。
记忆中的热闹景象
李大爷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条小巷可是城东一带最有人气的地方。为啥叫“有站小巷”呢?原来巷子口就是个公交站,那时候公交车少,人们等车时常在巷子里转悠,慢慢地,“有站的小巷”就这么叫开了。
巷子不宽,两边却挤满了各式小店。清晨五点,卖豆浆油条的铺子就亮起灯,热腾腾的蒸汽从门缝里钻出来;中午时分,修鞋匠在老槐树下敲敲打打,那声音不吵人,反倒像在给午睡的人打拍子;傍晚放学,孩子们最喜欢在巷子里追逐玩耍,直到各家传来喊吃饭的声音。
最让李大爷怀念的,是巷子深处那家书店。“店面不大,书却不少,老板是个戴眼镜的老先生,不管你买不买书,都乐意让你坐着看会儿。”他说有一次下雨,他在店里看了整整一下午的书,老板不但没赶人,还给他倒了杯热水。
如今的变迁
前些天,我特意去寻这条梅河口那条有站小巷。公交车还在那儿停靠,只是站台焕然一新,等车的人都低头看着手机。巷子确实还在,但两旁的老房子大多拆了,盖起了整齐的商铺。那棵老槐树倒还在原地,只是周围的石凳换成了崭新的木制长椅。
我在巷子里慢慢走着,试图从这些新店铺中找出一点过去的影子。便利店取代了杂货铺,奶茶店代替了茶水摊,就连修鞋的摊位也变成了手机贴膜的小店。一位坐在长椅上晒太阳的老人看我来回走动,笑着问:“找什么呢?这儿都变样啦。”
我和老人聊起来,他说自己在这巷子旁住了五十多年。“变化大啊,”他指着对面的楼房,“那儿原来是个裁缝铺,王师傅手艺可好了,一条裤子改得比新的还合身。现在嘛...”他摇摇头,没再说下去。
巷子里的人和事
老人告诉我,虽然巷子的模样变了,但有些东西还在。比如巷尾那家理发店,虽然重新装修过,但老板还是原来那家人的儿子;再比如每天早上,仍然有不少老邻居习惯性地来巷子里转转,互相打个招呼。
“你别看这些新店铺亮堂堂的,”老人笑道,“它们也得按着这条巷子的节奏来。早上八九点才开门,晚上不到十点就关了,不像别处营业到深夜。这条梅河口那里有站小巷啊,有自己的脾气。”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确实,虽然店铺变了,但巷子里的生活节奏依然缓慢而从容。几个老人在树荫下下棋,偶尔传来清脆的落子声;外卖小哥骑车经过时,会特意放慢速度;甚至有只花猫大摇大摆地穿过巷子,对来往行人爱理不理。
临走时,我在巷口买了瓶水,店主是个中年妇女,听说我在了解这条巷子,便多聊了几句。“我们家在这儿开店十多年了,”她说,“看着它一点点变化。有人说变得不认识,我倒觉得,巷子嘛,总要跟着时代走。重要的是住在这儿的人,那份邻里情分没变。”
是啊,梅河口那条有站小巷或许不再是从前的模样,石板路变成了水泥地,老店铺变成了新商家。但它依然是那条连接着人与人之间温情的小巷,依然是梅河口人记忆里那个有故事的地方。也许再过几十年,今天这些新店铺也会成为另一代人 nostalgic 的回忆,而这条小巷,还会继续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