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大学门口暗号变了,校门接头用语已更新
那晚的烤包子摊静悄悄
老王照例在晚上八点来到乌鲁木齐大学东门。这是他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下班后总要到校门口的老马烤包子摊买两个刚出炉的烤包子。可今天情况不对劲,平时人声鼎沸的摊子前冷冷清清,只有老马一个人慢条斯理地翻动着馕坑里的包子。
“老规矩,两个。”老王说着,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准备扫码。谁知老马头也不抬,手上动作不停,嘴里却冒出一句:“今天月亮圆得像馕。”老王愣住了,举着手机半天没反应。老马终于抬眼,略带失望地摇摇头,用夹子敲了敲馕坑边缘:“朋友,今天的包子卖完了。”
明明馕坑里还有十几个金黄的烤包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老王正纳闷,旁边来了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张口就说:“东风夜放花千树。”老马立刻眉开眼笑,麻利地装好两个烤包子递过去:“更吹落,星如雨。拿好,刚出炉的!”
这下老王全明白了——乌鲁木齐大学门口暗号变了。上周还是“天山雪花白”对“伊犁杏花红”,这周就换成了宋词接龙。他悻悻地走到一旁,看着络绎不绝的年轻人都能对答如流地买走烤包子,心里五味杂陈。
其实不只是烤包子摊,校门口的水果摊、书店、甚至打印店都在用类似的接头方式。上个月打印店老板还会问“要单面还是双面”,现在改成了“春风送暖”对“秋月扬辉”。要是对不上,老板只会笑着告诉你打印机正在维修。
我在校门口转了转,发现这些暗号更新得确实快。前天还在用新疆各地的特产对接——你说“库尔勒的香梨”,我接“哈密的瓜”;今天就已经升级到古诗词接龙了。卖酸奶的小妹告诉我,这是同学们自己想出来的主意,既能防止外人混进校园周边,又能顺便温习功课。
不过这可苦了周边居民。张阿姨每天都要来校门口买菜,今天在菜摊前站了十分钟,硬是没想起“春江水暖”的下句是什么。最后还是有个路过的学生悄悄提醒她“鸭先知”,这才买到了西红柿。
说起来,这种变化是从上学期期末开始的。那时候校门口总有些社会人员混进学生队伍,弄得管理很麻烦。学生们就想出了这个办法,让常来的校外人员在学生群里获取每周更新的暗号。这样一来,既保持了校园周边的秩序,又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
老马烤包子摊的生意反而更火了。很多学生觉得对暗号特别有意思,就算不吃包子也要来对两句。老马说,他现在每天都要背好几首诗词,比上学时还用功。“这些娃娃们厉害得很,”他边装包子边说,“上周有个女生一口气接了十句《将进酒》,我只好多送她一个包子。”
夜幕渐深,校门口的灯光次第亮起。我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和居民们用各种诗词、歌词甚至电影台词相互对接,忽然觉得这比生硬的检查要温馨得多。在这里,知识变成了通行证,文化成了连接彼此的桥梁。
临走时,我又经过老马的烤包子摊。他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收摊,看见我便笑了笑,随口吟道:“欲穷千里目。”我下意识地接道:“更上一层楼。”老马爽朗地笑起来,从保温箱里取出最后一个烤包子塞给我:“拿着,明天的暗号在学生公告栏。”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捧着微温的烤包子,心里琢磨着这个有趣的现象。校门接头用语已更新,更新的不仅是几个简单的暗号,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在这座城市的这个角落,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