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喝茶上课群,雅聚学研茶社
山南这地方挺有意思,弯弯绕绕的青石板路走到头,冷不丁就能看见个木招牌。那天要不是朋友拉着我去"雅聚学研茶社",我都不知道老城区里还藏着这么个地方。
推门就闻到茶香,不是那种腻人的香精味,是带着青草气的龙井,混着点老木头的味道。老板正在给五六个人泡茶,看见我们进来,下巴朝空位扬了扬:"随便坐,这泡正说到茶梗的学问。"
我原以为就是普通茶室,坐下才发现每人面前都摊着笔记本。穿格子衬衫的小王——后来熟了他让我这么叫——正拿着茶针拆茶饼:"你们看,这老茶饼得像对待老物件似的,顺着纹理慢慢撬。"他手腕轻轻一转,褐色的茶叶便簌簌落下,"上次说到普洱的年份,今天咱们接着说怎么从汤色判断储存环境。"
茶香里的慢时光
说来也怪,在这儿待着待着,手机都不想摸了。看着玻璃壶里的茶汤从浅琥珀色慢慢变成深琥珀色,突然理解了什么叫"活着的茶叶"。李姐是这里的常客,她边烫茶杯边说:"我们这山南喝茶上课群啊,最早就是几个茶友凑一块儿,后来人带人,索性固定每周叁聚。"
她说的这个山南喝茶上课群,倒不像微信群里那样刷屏。在这里,手机都静音,大家是真的在喝茶,真的在学东西。老陈带来的凤凰单丛正好出汤,他给每人都分了一杯:"尝尝,这是去年收的春茶,带着山场特有的桂花香。"
我小心地啜了一口,茶汤在嘴里转了个圈。哎,还真有点意思,刚开始是淡淡的花香,咽下去之后喉底却泛着蜜甜。这种滋味,光看文字描述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坐在角落的张老师接过话头:"其实每种茶都像在读一本书。你看这叶底,展开后能看见完整的一芽两叶,说明采摘时节正好。"他轻轻拨弄着盖碗里的茶叶,"我们在这雅聚学研茶社,不就是想读懂这些无字的天书么?"
窗外开始飘雨,雨点打在瓦片上滴滴答答的。屋里茶香更浓了,有人起身去关窗,顺手又把水烧上。新来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我总泡不出这种味道,是不是水温不对?"
"来,我帮你看看。"小王放下手中的茶具,"你看着啊,注水要沿着杯壁慢慢来,像这样..."他示范的动作特别轻,水柱在空中划出柔和的弧线。小姑娘学着他的样子试了一次,果然泡出来的茶汤清亮了许多。
雨渐渐大了,但没人急着走。李姐又泡了壶老白茶,说雨天喝这个最舒服。茶汤是浅浅的杏黄色,看着就暖和。老陈说起他去年去茶山的见闻,怎么跟着采茶工凌晨四点上山,怎么在茶农家学揉捻。
"现在想想,"他摸着温热的茶杯,"最好的茶不是最贵的,是喝着舒服的。就像咱们这个雅聚学研茶社,不在乎来了多少人,而在乎来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味道。"
墙上的老钟敲了六下,雨也小了。大家开始收拾茶具,相约下周叁带什么茶来。我走出门时回头看了眼,暮色里的茶社亮起暖黄的灯,像枚温润的老茶饼。
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空气里飘着雨后特有的清新。摸了摸口袋里依然满格的手机,突然觉得,这样一个下午,比刷多少推送都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