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同城约初中生500元,附近学生约见500元
这几天刷手机,总看到“德令哈同城约初中生500元”这样的信息在角落里跳出来。说实话,第一次瞥见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年头怎么连这种广告都敢明目张胆发了?
坐在小区楼下的长椅上,我盯着远处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打闹着走过。他们书包一甩一甩的,笑声能传出去老远。这时候手机又震了一下,还是那个“附近学生约见500元”的推送。心里那股说不清的滋味又翻涌上来——这些孩子知道自己的单纯正被人明码标价吗?
记得上周在超市,偶然听到两个初中生在零食区商量买什么。一个男孩捏着二十块钱,纠结是该买薯片还是干脆面,最后两人决定合买一起分。那种属于这个年纪的简单快乐,和屏幕上冷冰冰的“500元”形成了太过鲜明的对比。
藏在数字背后的影子
我试着在搜索框里输了几个字,结果让人后背发凉。除了德令哈,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信息,只是换了地名而已。这些帖子通常很短,就一行字,但每个字都像针一样扎眼。
隔壁王阿姨昨天还念叨,她上初中的孙女最近老抱着手机不撒手,问她在看什么就马上锁屏。现在想想,万一孩子不小心点进这种“附近学生约见500元”的页面,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就是用几百块来衡量的?
说实话,我们大人有时候也挺矛盾的。一边告诉孩子要警惕网络风险,一边又对这些明显有问题的信息视而不见。就像小区物业,你跟他说楼道灯坏了,他马上来修;但反映这种不良广告,往往就石沉大海了。
昨晚散步时,看到几个初中生在篮球场上打球。其中一个没投进,另外几个笑着去揉他的头发,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这样的青春,不该被任何人用五百块钱来亵渎。
今天早上,我特意去了趟附近的派出所。值班的年轻民警听完我的描述,表情变得很严肃。他说最近确实接到过类似举报,已经向上级反映了。“不过,”他叹了口气,“这些发广告的像打地鼠一样,封一个号,换个地方又冒出来。”
回家的路上经过学校,正好是课间操时间。广播体操的音乐有点走调,但孩子们依然做得认认真真。站在栏杆外,我能清楚地看到他们脸上那种专注的神情。就在那一刻,我更加确信——有些东西,永远不该被标价。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小题大做,不就是几条垃圾信息吗?但你想啊,如果每个看到“德令哈同城约初中生500元”的人都选择划过去,那这些躲在暗处的人只会更加肆无忌惮。今天他们敢发广告,明天就敢有实际行动。
其实能做的不多,也就是看到一次举报一次,和孩子聊天时多提个醒。但就像老话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越来越多人不愿沉默,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自然就无处藏身了。
黄昏时分,我又看到了那几个打篮球的少年。其中一个远远地朝我挥了挥手,虽然不认识,但我还是笑着点了点头。保护这份简单的美好,或许就是我们这些大人最该做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