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情缘150的温情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02 13:17:08 来源:原创内容

常德的小巷子总是弯弯绕绕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那天我抄近路穿过一条窄巷,墙头探出的叁角梅开得正艳,就在那个拐角,遇见了守着小卖部的陈奶奶。

她的小店门牌是150号,店里还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模样:玻璃柜里摆着话梅糖和橘子汽水,木架上放着针线纽扣。最特别的是墙上挂着的黑白照片——扎着麻花辫的少女和穿着工装的小伙子,站在同一个巷口。

150号小店的温暖

“这店啊,是1965年开张的。”陈奶奶擦拭着柜台,眼神温柔,“那时候他刚参加工作,说要在巷子里安个家。150号,他说这数字吉利,一百五十步正好是从巷头走到巷尾的距离。”说着她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像绽开的花。

我常去买盐打酱油,渐渐熟悉了他们的故事。陈爷爷退休后天天坐在店门口的竹椅上,看着老伴忙进忙出。有次陈奶奶找零钱慢了,后面的顾客嘟囔了一句,陈爷爷立即站起来:“急什么?我老伴数钱仔细,这是为大家好。”

今年春天陈爷爷住了次院,回来后行动不便。巷子里的邻居们默契地轮流来小店买东西,明明需要酱油的却买了盐,缺肥皂的偏要买针线。大家都说:“得让150号小店一直开着。”

现在每天傍晚,都能看见陈爷爷坐在轮椅上,陈奶奶推着他在巷子里慢慢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正好从巷头到巷尾,不多不少一百五十步。

这条巷子每天都在变,新开了咖啡馆,年轻人骑着电动车穿梭。但150号小店始终在那里,像巷子的心脏,保持着原来的节奏。陈奶奶常说:“东西旧了才好用,人情久了才贴心。”

有天我听见游客问陈奶奶,为什么不去和子女住大房子。她正给陈爷爷整理衣领,头也不抬:“他在哪儿,家就在哪儿。这巷子里的每一步,都有我们走过的日子。”

昨天路过时,陈奶奶在教新搬来的小姑娘跳皮筋,陈爷爷在一旁哼着老歌打拍子。皮筋一端拴在电线杆上,另一端就系在150号的门把手上。那一百五十步的长巷,顿时变成了最温暖的游乐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