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95场汇总,南通95场活动集锦
最近不少朋友在聊南通这地方的文化活动,说真的,我还挺意外的。以前总觉得比起北上广,南通的演出展览可能没那么丰富,结果仔细一打听,好家伙,光是今年前几个月,大大小小的活动就办了近百场。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上周末我跟几个老同学聚餐,有人突然提了一嘴“你们看过南通95场汇总那个列表吗”,桌上大半人都摇头。后来我专门去搜了搜,发现这份南通95场活动集锦整理得特别全,从戏曲演出到美术展览,从社区文化节到非遗体验,什么类型的都有。
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活动
记得列表里有个“江海民乐汇演”,就在濠河边上的小剧场。我邻居张阿姨去看了,回来逢人就夸:“那个二胡独奏《江南春色》,拉得真是绝了!演员谢幕时大家都不肯走,掌声响了得有五分钟。”她说现场观众老中青叁代人都有,好些年轻人举着手机录视频,看来传统民乐也挺对年轻人胃口的。
还有个“蓝印花布 workshop”特别有意思。我同事小王带着她七岁的女儿去参加了,小女孩回来就缠着要买染料,说要把自己的小裙子也染成蓝白花纹。这种动手体验类的活动,现在越来越受欢迎了,既能让小朋友了解本土非遗,又能亲手制作纪念品,比单纯看展有意思多了。
不过要说最火的,还得数上个季度的“南通老照片展”。策展人别出心裁地把展览办在了地铁站里,等车的工夫就能看上一会儿。那些黑白照片记录着南通的变迁——通吕运河上的老码头、钟楼前的有轨电车、人民路上的百货公司……我父亲去看了一回,第二天又特意带着老相册去,非要找找有没有他认识的场景。
其实细看这份南通95场汇总,能发现不少门道。比如周末的活动明显比工作日多,而且晚上七点到九点这个时间段最密集,这大概是为了照顾上班族的作息。再比如,传统戏曲虽然场次不多,但上座率普遍很高,看来咱们南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一直都在。
我有个在文化馆工作的朋友说,他们现在策划活动都会参考这份南通95场活动集锦。“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看市民真正喜欢什么。就像上次我们办的皮影戏 workshop,报名链接刚放出去两小时就满员了,后来只好又加开了一场。”他说现在最头疼的是场地安排,因为好时间段大家都抢着要。
当然啦,也不是所有活动都那么完美。有些展览的宣传做得不够,开幕好几天了才有人知道;有些演出票价定得偏高,普通家庭可能承担不起。这些问题在汇总表里也能看出来——那些免费或低价的活动,参与度明显高出一大截。
前几天在菜市场碰见邻居李奶奶,她正要去参加社区办的剪纸课。“现在活动多了,我们退休老人也不愁没地方去。”她边说边从布兜里掏出自己剪的“福”字给我看,“下个月还有通剧演出,我让儿子早点在网上帮我们订票。”
看着这份越来越长的活动列表,我突然觉得南通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正在悄悄发生改变。它不再是少数人的雅好,而是变成了街坊邻里茶余饭后的谈资,变成了孩子们周末期待的 outing,变成了连接不同代际的纽带。或许文化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以各种形式融入普通人的日常,让一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也更值得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