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400元一次服务微信,共青城一次服务400元联系
最近在不少本地社群里,总能看到“共青城400元一次服务微信”这样的消息一闪而过。说实话,第一次瞥见的时候,我正刷着手机喝豆浆,差点被呛到——这年头连小广告都这么直白了吗?
巷子口修鞋的老王头倒是见怪不怪,他一边敲着鞋跟一边嘟囔:“这码数不对的鞋穿久了脚疼,那来路不明的服务碰多了心慌。”我蹲在旁边看他往鞋油里兑了点松节油,突然觉得这话在理。那些连个正经店面都没有的“服务”,就像没贴成分表的罐头,谁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藏在数字背后的门道
我家楼下便利店老板娘上个月也差点中招。她翻出聊天记录给我看,对方信誓旦旦保证“共青城一次服务400元联系后立即安排”,还发来个定位,显示就在两条街外的写字楼。可当她真找过去,却发现那栋楼根本没这个门牌号。“幸好我多了个心眼先绕过去瞅瞅,”她拍着胸口,“这年头啊,连骗子的演技都比电视剧强。”
其实琢磨琢磨就明白,正经生意哪需要把价格当招牌挂在脑门上?菜市场卖猪肉的刘屠户说得实在:“我这儿排骨分前排后排,服务分叁六九等,但都得摆在明面上让客人瞧真切。”那些藏着掖着的交易,多半是见不得光的。
前两天碰到社区民警小张巡逻,他正往宣传栏贴防诈骗海报。“现在这些新套路啊,”他扯平海报的卷角,“就跟变异的病毒似的,专门钻人们图方便的空子。”他说最近接到叁起报案,都是轻信了“400元快捷服务”结果被套走押金的。
我家对门刚毕业的大学生小陈倒是另辟蹊径。他被这类信息骚扰烦了,索性做了个揭露套路的短视频。镜头里他模仿骗子的话术,掐着嗓子说:“亲,我们这可是共青城400元一次服务微信专线哦词”突然切换正经脸提醒:“但转账后会不会被拉黑,就得看缘分了。”这个反讽视频居然火了,很多网友在评论区分享类似经历。
说真的,为什么这种明显有猫腻的信息能大行其道?或许是因为它恰好踩在了某些人的痒点上——想要省事,想要捷径,还想占点小便宜。夜市摆摊的李婶说得妙:“天上掉的馅饼往往连着钓鱼线,你以为咬到肉,实际咬着钩。”
现在再看到“共青城一次服务400元联系”这种消息,我手指一划就刷过去了。倒不是装清高,而是想起老王头那句糙理不糙的话:“买鞋要试穿,办事要见面,这隔着屏幕的买卖,跟网恋奔现似的——美颜关掉才知道真假。”有些方便,还是不要太方便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