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为何足浴店光说不练
一个大家都见过的现象
咱们这地方,说起来服务业挺发达的,尤其是足浴店,隔几百米就能看见一家。新开的店呢,总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那阵仗,恨不得让全城的人都知道。红底黄字的横幅一拉,上面写着“开业大酬宾,充值至尊痴滨笔,享叁折特惠”!要不就是在门口立个大大的广告牌,“引进古法泰式按摩,技师均为持证上岗,给您帝王般享受”。这口号,喊得是真响亮,真诱人。
可你要是真被吸引了,走进去试一次,嘿,感觉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说好的叁折,原来只是针对某个最贵的套餐,而且前提是你得先充个叁五千。那些所谓的“持证技师”,手法生疏得像是昨天刚培训完,按得你呲牙咧嘴,还美其名曰“穴位精准刺激”。你心里是不是会嘀咕:这宣传的和实际的,差距也太大了吧?
这不就回到咱们那个问题了吗——来宾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为何足浴店光说不练。这好像成了行业里一个公开的秘密,或者说,是一种通病。
“吹”的成本太低,“做”的成本太高
你想啊,印几张宣传单,做几个炫目的广告牌,雇两个人在门口吆喝,这花得了多少钱?这些投入是立竿见影的,能最快地把客人“骗”进来。先把钱收到手,把人气炒起来,这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但是“做”呢?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你得花真金白银去请好的、有经验的老师傅来培训,还得想办法留住他们,别被隔壁店挖了墙角。你得在装修环境、用品卫生、服务细节上不断投入,这些可都是沉甸甸的成本,而且效果是慢悠悠的,今天投了钱,明天未必就能多几个客人。这么一对比,很多店老板心里那杆秤,自然就歪了。反正先把牛吹出去,把人吸引来再说,至于后面嘛,能糊弄就糊弄,能省则省。
这种心态,说穿了就是一种短视。他们只看到了眼前那点流水,没看到客人心里的那本账。你说,一个客人满怀期待地来,垂头丧气地走,他下次还会再来吗?他会不会跟他的亲戚朋友说:“千万别去那家店,就是个坑!”这一来二去,店的名声,可就真的只剩下“吹”了。
我认识一个老师傅,他常感叹,现在很多年轻的经营者,心思太活络,总想着走捷径。他们把开足浴店当成纯粹的流量生意,觉得只要有客人进门,就算成功了一半。但他们忘了,我们这行,归根结底是手艺活,是服务行业。你的手有没有劲道,服务用不用心,客人一躺下,心里就跟明镜似的。
信任,一旦丢了就难找回来
一家店,你宣传得天花乱坠,把客人的期望值吊得老高。结果实际体验一塌糊涂,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对客人的伤害是最大的。第一次,客人可能会觉得自己运气不好,碰上了个技术不行的技师。可如果第二次、第叁次还是这样,他就会彻底明白:哦,原来这家店从头到尾,就是个“只吹不做”的主儿。
这就像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喊一次两次,大家还信你。喊得多了,就算你哪天真的想好好做了,请来了好师傅,改善了服务,也没人愿意再来尝试了。因为信任这个东西,建立起来需要无数次的好体验,但摧毁它,一两次糟糕的经历就足够了。咱们街上那家“老李足道”,开了十几年了,从来没见它搞过什么夸张的宣传,但生意一直不错,靠的就是街坊邻居的口碑,大家认的是他那个实在劲儿和过硬的手艺。
所以啊,这个问题看似是经营策略的问题,其实是眼光和诚信的问题。只盯着脚底板那一寸远的地方,路是走不长的。你得把目光放远点,看看客人离开时是皱着眉还是带着笑。这“做”的功夫虽然辛苦,虽然慢,但才是能把店立住的根本。不然,热闹过后,只剩下一地鸡毛,和那个“只吹不做”的空壳名声。这生意,还怎么做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