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约附近200米学生点,周边学子生活圈
清晨七点半,空气中飘着包子铺的热气,老板娘掀开蒸笼时,白雾呼地漫过人行道。穿校服的男孩边啃烧饼边翻单词本,两个女生挤在奶茶店窗口前讨论着要不要加珍珠。这条不到两百米的小街,在晨光中缓缓苏醒。
转角那家复印店老板我熟,他总记得毕业生的论文装订偏好。有次碰见个女生急着打印实习报告,缺了两块钱,后面排队的男生直接扫码替她付了。“这条街上谁没遇到过难处啊,”老板笑着整理纸堆,“都是这么互相帮过来的。”
巷子深处的记忆
要说最让人想念的,还是巷子深处那家卖豆花米线的小摊。阿姨的辣椒油秘方传了叁代,她总能记住熟客的口味。去年高考前,总看见穿校服的学生在这里匆匆吃完早餐,书包里塞着复习资料。阿姨会默默给他们的碗里多加个荷包蛋,“正在长身体呢,”她这样说,“看着这些孩子,就想起我女儿当年。”
修鞋的老张在这摆了十几年摊,他的手艺比商场专柜还精细。学生们拎着开胶的运动鞋来找他,他总要先推推老花镜仔细检查。“这鞋底磨偏了,”他指着鞋跟,“你们年轻人走路姿势不对啊。”偶尔有学生坐在小马扎上等修鞋,会和他聊起未来的打算。老张边缝鞋边点头,针脚密实地扎过皮革,像是把那些年轻的心事也一针针缝进了时光里。
黄昏时分,这条街变得格外热闹。书店门口聚集着交换漫画的学生,文具店里有人在挑选明天课前要用的荧光笔。水果摊的喇叭循环播放着特价信息,而刚下课的学生们更关心哪家的关东煮还在冒热气。暮色渐浓时,路灯一盏盏亮起,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去年冬天特别冷,奶茶店老板在门口贴了张纸条:“等考研的同学,晚上十点后免费续杯热水。”那之后经常能看到店里亮着温暖的灯光,座位上零星坐着埋头复习的学生。有时他们会互相抽查政治题,偶尔传来轻轻的笑声。这座城市很大,但在这两百米的范围内,陌生的面孔渐渐变得熟悉。
春去秋来,总能看到拖行李箱的新面孔,也有收拾行囊告别的人。复印店老板说,他见证了多少届学生的成长轨迹。从刚入学时打印社团招新表,到毕业季厚厚的简历,四年光阴都压成一张张带墨香的纸。有个女孩去年回来,特意告诉他考上了研究生,还带了学校当地的点心。“这大概就是我守着小店的意义,”他擦拭着打印机说,“看着你们来了又走,走了又回来看看。”
夜幕低垂,路灯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投下昏黄光晕。晚自习下课的学生叁叁两两走过,书包斜挎在肩头。小吃摊的炊烟融入夜色,空气里交织着糖炒栗子和烤红薯的香气。这条两百米的小街依然醒着,像这座城市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温柔注视着每一个路过它身旁的年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