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林郭勒精油推拿的女大学生,精油护理的女生故事
来到霍林郭勒的第一个冬天,寒风像刀子似的,刮得人脸生疼。刚下课的李晓裹紧了羽绒服,匆匆往校门口那家小小的推拿店走。店里暖气开得足,精油薰衣草的香味飘过来,让她冻僵的手指慢慢恢复了知觉。
这家叫“草原之息”的小店,是学姐去年开的。谁能想到,一个金融系的女生,毕业后没去银行也没进券商,反而在这座北方小城开起了精油推拿馆。“在霍林郭勒做精油推拿的女大学生”,这个名头听起来有点特别,但学姐做得风生水起。
从陌生到熟悉
李晓还记得第一次接触精油的情景。那天她落枕了,脖子转不动,学姐在她后颈涂了几滴不知名的液体,轻轻揉按。说来也怪,那股混合着草木和花香的味儿钻进鼻子,紧绷的肌肉居然慢慢松开了。她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学姐笑着说:“这是大地的礼物。”
打那以后,李晓成了店里的常客。她发现来这里的不只是学生,更多的是附近的居民——牧场回来的大叔带着一身疲惫,被孩子闹得头疼的年轻妈妈,还有总说肩膀疼的退休教师。小小的推拿店,倒成了社区里一个特别的所在。
慢慢地,李晓开始给学姐打下手。她学会了分辨各种精油:薰衣草安神,薄荷醒脑,柠檬草驱寒。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怎么听人们讲述他们的烦恼。推拿不只是推拿,更像是给忙碌生活按下的暂停键。
一个特别的故事
上周来了位蒙古族老奶奶,说着带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比划着说膝盖不舒服。李晓调了姜精油,细细地给她按摩。老奶奶闭着眼睛,突然说起年轻时在草原上骑马的事,“那时候啊,一天能跑出去一百里地都不觉得累。”
听着老人的讲述,李晓手上的动作更轻柔了。她忽然明白,这些精油推拿的女大学生们,做的不仅仅是缓解身体的酸痛,更像是在守护着什么——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那些被生活磨钝的感知。
老奶奶走的时候,从布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塞给她。打开一看,是几颗奶疙瘩,尝一口,浓郁的奶香在嘴里化开,带着草原特有的味道。
如今李晓已经能独当一面了。她说毕业后想留在霍林郭勒,也许开一家自己的小店。问起原因,她想了想:“在这里,我能触摸到最真实的生活。”窗外又飘起了雪花,但店里温暖如春,精油的香气和人们的交谈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这座小城独特的冬日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