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附近人查找联系方式
这几天老听到邻居在抱怨,说自家孩子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凑近一看,屏幕上是熟悉的蚕蚕界面,手指正不停地刷新着附近的人列表。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在舞钢本地的论坛里,也看到不少人在讨论同样的话题。
说起来啊,现在用蚕蚕搜附近的人找联系方式,已经成了不少舞钢年轻人的日常。前两天路过垭口步行街,就听见两个小伙子在聊天。一个说“昨晚用蚕蚕附近的人加到个同小区的,聊得挺投缘”,另一个赶紧追问“真的假的?我咋老是刷来刷去就那么几个人”。这种场景,在咱们这座小城越来越常见了。
指尖上的相遇
其实挺能理解的。舞钢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有时候想认识新朋友,传统方式还真不太方便。上班族朝九晚五,学生们除了学校就是家里,社交圈就这么固定下来了。现在好了,掏出手机打开蚕蚕,点开附近的人功能,一下子就能看到周围那么多同样在线的陌生人。
我有个表妹去年刚参加工作,在寺坡那边租了房子。刚搬过去谁也不认识,周末无聊就试着用蚕蚕搜了搜附近的人。结果还真让她认识了几个住在同栋楼的爱宠物的邻居,现在经常约着一起遛狗。她说这种感觉很奇妙,明明住在同一栋楼,要不是因为这个功能,可能永远都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不过啊,这种“隔空交友”的方式,也确实得注意分寸。上次在朱兰菜市场买菜,就听见两位阿姨在聊这事。张阿姨说她闺女最近总是收到陌生人的消息,虽然大部分都是正常聊天,但偶尔也会遇到说话不太礼貌的。这让当妈的难免担心。
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说到这个,想起在钢厂工作的老同学说过的话。他现在负责厂里的团委工作,经常和年轻人打交道。他说现在不少青年工人确实会用舞钢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这种方式拓展交际圈,但他总提醒大家,网络是虚拟的,见面尤其要谨慎。最好先从公共场合开始,比如石漫滩大道那边的奶茶店,或者寺坡步行街的咖啡馆,这些都是年轻人喜欢约见网友的地方。
其实想想也是,科技给生活带来便利是好事,但自我保护意识不能丢。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总叮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样,现在不过是换到了网络空间。关键是要掌握好那个度,既不要因噎废食,完全拒绝新科技;也不能太过随意,把网络安全当儿戏。
我观察发现,在舞钢这样的小城市,通过蚕蚕附近的人建立的联系,很多时候反而比大城市更靠谱些。毕竟地方就这么大,随便聊几句可能就发现共同认识的人。这种“六度空间”在小城市体现得特别明显,有时候两个人聊着聊着,突然发现原来是初中同学的表哥,或者是一个厂区不同车间的工友。
这种熟悉感给了大家更多安全感。但反过来说,也意味着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毕竟圈子就这么大,不好的名声传得很快。
现在走在舞钢街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人坐在路边长椅上,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时而微笑时而皱眉。他们或许正在通过蚕蚕附近的人功能,寻找着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期待一场美丽的邂逅。这种新的社交方式,已经悄悄融入了这座小城的日常生活。
说到底,科技只是个工具,关键看我们怎么使用。用得好了,它能帮我们打破空间的限制,让温暖的邻里关系以新的方式延续;用得不好,也可能带来些烦恼。这不,昨天还听社区工作人员说,他们正在考虑组织个线下交友活动,给年轻人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相识平台。我觉得这个主意挺不错,既保留了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又能让大家自然地拓展社交圈。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说起舞钢的年轻人如何结交新朋友时,不再只是单调地描述着屏幕上的滑动,而是能有更多丰富多彩的线下故事。毕竟,再便捷的线上交流,最终还是要落到真实的相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