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同城饮茶,西昌本地茶聚相约
最近有没有发现,西昌大街小巷的茶座悄悄变多了?周末约朋友出门,问“去哪儿坐坐”,十有八九会听到“找个地方喝茶呗”。
说来也怪,去年这时候大家还扎堆往咖啡馆钻,今年风向却转了。人民广场边那家新开的茶室,每次路过都能看到满座。竹藤椅子往人行道一摆,盖碗茶往小桌一放,路过的熟人都要停下来打个招呼:“你也在这儿喝茶啊?”
茶香里的慢时光
上周叁下午,我在老城区的“邛海茶坊”约了两位旧同事。叁点刚到,靠窗的位子已经坐满了人。我们选了院子里的树荫下,点了叁杯本地的青山绿水。服务员拎着长嘴铜壶过来续水,水流划出漂亮的弧线,刚好满到杯沿。
“现在约人谈事,来茶室确实比咖啡馆舒服。”老李吹开浮着的茶叶,“咖啡馆太吵,说话都得提高音量。在这儿,水沸的声音都听得见。”
确实如此。隔壁桌几位老人家在下象棋,茶杯搁在石凳上,半天才喝一口。年轻情侣共用一个茶壶,女孩正教男朋友如何闻香。有个穿校服的中学生,居然摊开作业本在写题,手边放着喝了一半的茉莉花茶。
同城茶聚的新意思
西昌本地茶聚这事儿,渐渐变成了新的社交方式。上周六的“西昌同城饮茶”活动,组织者在邛海边的听雨轩包了场。原本预计来二十人,结果来了近四十个。有带自家藏茶的,有拎着茶点来的,还有个姑娘抱着古筝即兴弹了曲《高山流水》。
组织者小陈跟我说:“最初就是几个茶友微信群约着玩,现在变成固定活动了。每次换个主题——春天品明前茶,夏天喝凉茶,秋天尝桂花乌龙...”
有意思的是,参与者不全是资深茶客。坐在我斜对面的小伙子说,他第一次来是为了认识新朋友:“比喝酒健康,比吃饭便宜,98块钱的茶位费能坐一下午,认识五六个人,值了。”
茶室老板也乐见其成:“周一到周四的下午场基本被各种同城活动包了。读书会、插花课、甚至还有程序员在这写代码的——他们说喝茶比喝咖啡更容易静下心来诲别产耻驳。”
茶盏里的城市温度
昨天路过月城广场,看见露天茶座里坐着个熟悉的身影。走近一看,是前公司离职的设计总监,正对着笔记本电脑画图,手边紫砂壶冒着热气。
“现在把办公室搬这儿了?”我打趣道。
她给我倒了杯茶:“家里呆久了闷,咖啡馆又太商务。这儿挺好,偶尔还能和邻桌聊几句。上周认识了个做陶艺的,正商量合作系列茶具呢。”
这种不期而遇的联结,或许就是西昌同城饮茶最迷人的地方。它不像酒吧那样喧闹,不像饭店那样匆忙,更不像微信群里那样隔着屏幕。茶汤是温的,人也是。
准备离开时,听见两个大学生在讨论期末作业。穿蓝衣服的男生说:“明天还来这儿写吧,比图书馆自在,饿了还能叫碗凉面。”他的同伴笑着点头,往茶壶里又加了热水。
暮色渐起,茶客们却没有要散的意思。新来的客人自然找到空位坐下,跑堂的提着水壶穿梭添水。盖碗碰撞的脆响,水流注入的哗啦,低语交谈的嗡嗡,这些声音织成了一张柔软的网,轻轻托住了西昌的这个寻常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