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珲春周边初中生约伴费用500
最近在珲春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初中生凑在一起商量着什么。那天路过人民广场,恰好听见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在讨论周末去哪玩,其中一个女孩翻着手机嘀咕:“这么多人,咱们怎么安排呀?”
旁边戴眼镜的男生挠着头说:“要不咱们按老规矩来?珲春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这种模式其实挺方便的。”他说的这个方式,最近在本地学生圈里确实挺流行。不过这里要说明白,这500块可不是什么交易,而是大伙儿凑份子的活动经费。
凑份子出游的那些事儿
我特意问了问亲戚家正在上初叁的孩子。这孩子性格开朗,说起他们班的趣事就停不下来。“叔叔你不知道,我们班现在组织活动可有一套了!”他掏出手机给我看他们的聊天记录,“每次活动前,班长会在群里发个收款码,每人交500块,这就是我们的活动基金。”
这笔钱用来做什么呢?原来孩子们会把钱用在包车、门票、吃饭这些开销上。有时候去防川风景区看叁国交界,有时候去镜泊湖野餐,这500块刚好能覆盖大部分一日游的花销。有个细心的生活委员专门记账,每次活动结束后还会在群里公布账单,多余的钱要么退还,要么留作下次使用。
这种珲春周边初中生约伴费用500的做法,倒是解决了家长们最担心的安全问题。以前孩子们各自零散出门,现在变成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有老师或家长志愿者跟着,大家都放心不少。
不过问题也跟着来了。有些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每次要拿出500块确实有点吃力。班里几个热心的同学就想了个办法,悄悄凑钱帮这些同学垫上,为的是不让任何一个同学因为钱的问题被排除在集体之外。听到这儿,我心里突然暖了一下。
现在的中学生,想法比我们那会儿成熟多了。他们不光会玩,还会精打细算。上次去滑雪场,他们比较了好几家旅行社的报价,最后选了个性价比最高的。带队的张老师跟我说:“这些孩子将来肯定比我们会过日子,你看看他们砍价那个劲儿,连售票处的大姐都被说动了。”
当然啦,这种活动最重要的还是让同学们走出了教室。在野外认植物,在江边写生,在历史遗址前听讲解,这些经历比课本上的知识生动多了。有个同学之前特别内向,参加了两次活动后,居然主动在篝火晚会上表演了口琴独奏。
说到珲春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这个模式,其实最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在过程中学会的相处之道。怎么协调不同意见,怎么照顾他人感受,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有时候为了决定去哪个景点,他们要开好几次线上会议,每个人都要发言,这不就是最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吗?
看着这些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的身影,我突然觉得,这500块花得真值。它买来的不只是游玩的机会,更是青春里闪闪发光的回忆。也许很多年后,当他们再回到珲春,依然会记得那个和大家一起凑钱去看日出海口的清晨。
当然啦,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我也听说有极个别班级把这些活动搞变味了,互相攀比谁去的地方更高档。这就背离了初衷不是?好在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都会及时引导,让活动回归本质——就是让同学们在学习之余,能有个放松交流的机会。
说到这里,想起上周在江边遇到的那群初中生。他们正围着一位老渔民,听老人家讲图们江的故事。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个认真记笔记的样子,比在教室里还要专注。带队的老师悄悄告诉我,这就是用那500块活动经费组织的“行走的课堂”。
这样的午后,这样的青春,真好。或许这就是生活在珲春这片土地特有的馈赠吧,让孩子们在山水之间,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规划生活,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