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街角十元铺的温情时光

发布时间:2025-11-05 07:48:58 来源:原创内容

巷口那盏昏黄的路灯下,老陈正把最后一笼蒸饺端出灶台。蒸汽氤氲中,他瞥见阿娟提着菜篮子从青石板路那头走来,篮子里装着明天包饺子要用的韭菜。这是他们在这条叫白银巷的老街里相伴的第叁十五年。

老陈的饺子铺没有招牌,街坊都叫它“十元铺”——十块钱十二个饺子,二十年没涨过价。阿娟每天晌午来帮忙剁馅,傍晚收摊后老陈就陪她去菜市场挑第二天要用的菜。巷子里的年轻人总爱打听他们当年的故事,老陈总是搓着围裙笑:“哪有什么故事,就是两百块钱的事。”

那个年代的爱情

1988年夏天,老陈还是个推着叁轮车卖饺子的毛头小子。阿娟在纺织厂上班,每天下班路过都会买叁两饺子。有次她钱包被偷,老陈赊了她半个月的饭钱,整整两百块。那时候两百块可是大数目,够买辆永久牌自行车。“你就不怕我跑了?”阿娟后来问。老陈挠头说:“你厂服上别着先进员工的徽章呢。”?

后来阿娟真的每天来还钱,一次五块、十块地还。还清欠款那天,她多要了二两饺子,说是庆祝。老陈偷偷往她饭盒里多塞了六个,阿娟发现后红着脸笑了。这大概就是白银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最朴素的开始——没有玫瑰,没有誓言,只有热腾腾的饺子和彼此信任的眼神。

老街要拆迁的消息传了半年,这几天终于贴了告示。儿子开车来接他们去新小区,老陈望着灶台上那口用了叁十年的铁锅发呆。阿娟收拾着搪瓷盆,突然说:“咱这十元铺,要不换个地方再开?”老陈愣住了,他以为老伴早想享清福了。

街角十元铺的温情时光承载了太多记忆。附近中学的孩子放学后来吃加餐,打工的年轻人月底手头紧时来填肚子,总抱怨食堂菜难吃的大学生专门坐公交过来解馋。王阿姨孙子满月时,老陈包了五百个饺子分给街坊;李大爷住院时,阿娟天天往医院送饺子。这条老街的烟火气,大半都飘在这间铺子里。

搬家前最后一天营业,老陈多熬了半锅骨头汤。老街坊们挤在狭窄的店里,有人带着相机来拍照,说要留着给孙子看。常来的张老师说,这味道是整条街的乡愁。阿娟悄悄把“十元铺”的价目表迭好收进包里,那张红纸已经褪成淡粉色。

新店开在隔了两条街的临街商铺,儿子帮忙刷的墙。老陈还是卖十元十二个饺子,街角十元铺的温情时光在新地方延续着。让人意外的是,白银巷的老邻居们经常特意绕路过来,说别处的饺子总差些味道。也许他们留恋的不只是饺子,更是那种坐在店里就能回到旧时光的错觉。

今年春天,老陈在店门口种了棵海棠。阿娟说等开花的时候,要做些海棠花馅的试验品。叁十五年过去了,白银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早已融入每只饺子的皱褶里。就像老陈常说的,有些东西比钱金贵——比如信任,比如陪伴,比如街角十元铺里那些普通的温情时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