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小粉灯一条街,吴忠小粉灯街道风情
夜幕刚落下,吴忠老城的巷子就悄悄活泛起来了。青石板路被两旁的灯火染成暖融融的橙色,最扎眼的,还数那连成串的粉红色光晕——这就是大伙儿常念叨的吴忠小粉灯一条街了。
头一回来的人,多半会被这阵仗唬住。家家门口悬着的那盏粉灯笼,像约好了似的,齐刷刷亮着,光不刺眼,朦朦胧胧铺开,把整条街照得跟梦里边一样。空气里飘着羊肉臊子面的香,混着烤串的烟火气,闻着就让人走不动道。
灯笼下的热气腾腾
你说这吴忠小粉灯街道风情到底有啥特别的?光是站在街口瞧上一眼,心里就大概有数了。卖醪糟的大婶一边舀着糯米,一边跟熟客唠家常;拉面馆的师傅把面团摔得啪啪响,案板跟前雾气缭绕;几个老汉围坐在烤饼摊旁,就着馕饼喝八宝茶,一坐就是半晚上。
我溜达进常去的那家面馆,老板娘认得我,没等开口就朝后厨喊:“毛细一碗,多放辣子!” 这话听着就舒坦。隔壁桌几个年轻人正争论着哪家的羊杂碎更地道,声音忽高忽低的,拌着吸溜面条的动静,热闹得很。
这条街上的生意,多半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摊子。张家的椒麻鸡,李家的手抓羊肉,王家的烩小吃,都是街坊们吃惯了的味道。你说他们为啥不扩大店面?老板们会憨厚一笑:“搬走了,老主顾上哪儿找去?”
正想着呢,门口晃晃悠悠进来个大爷,拎着鸟笼,也不点吃的,就要了碗叁炮台,坐在那儿慢慢呷着。老板娘照样笑脸相迎,临走还给他添了回水。这份不紧不慢的人情味儿,怕是别处难寻了。
灯火里的旧时光
巷子深处有家修表铺子,在这条街上待的年头比谁都长。老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手里的镊子轻巧地拨弄着细小齿轮。铺面窄小,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老钟表,嘀嗒声此起彼伏的。
“这条街啊,”老师傅头也不抬,“我年轻时就这样,晚上亮起粉灯笼,方便夜归的人找路。”原来这吴忠小粉灯一条街的典故,是从这儿来的。那些灯笼起初是为了照明,日子久了,反倒成了街坊邻居的念想。
现在虽然家家装了电灯,可这粉灯笼的传统却保留下来了。昏黄的灯光下,仿佛还能看见从前那些挑担子的、赶夜路的,在这片暖光里歇脚的身影。
走出修表铺,夜色更浓了。粉色的光晕映在湿漉漉的石板上,恍恍惚惚的。卖甜醅子的叁轮车叮铃铃过去,留下清脆的响声,慢慢消失在巷子尽头。
这条街好像从来没变过,又好像每天都在变。新开的奶茶店和传统茶馆挨着,玩滑板的少年从散步的老人身边灵巧穿过——老传统和新潮流,在这儿处得挺和谐。
晚风吹过,灯笼轻轻晃动,地上的光斑也跟着摇摆起来。这吴忠小粉灯街道风情,大概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寻常日子里,藏在每一盏亮到深夜的粉色灯笼里,等着有心人去慢慢品,细细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