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邻近洪湖火车站的小巷弄
洪湖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
要不是那天火车晚点两小时,我大概永远不会注意到洪湖火车站对面的那条小巷子。说实话,第一次看见它时,我差点扭头就走——巷口电线杆上挂着半褪色的蓝色路牌,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几辆电动车歪歪扭扭地停在墙根,实在普通得让人提不起兴趣。
可谁能想到呢?就在我犹豫要不要进去躲会儿太阳时,巷子里飘来的炒菜香先替我做了决定。那味道混着豆瓣酱的焦香和新鲜辣椒的呛劲儿,像双看不见的手,轻轻拽着我往里走。刚踏进巷口,周遭忽然就安静下来,火车站广场上那些嘈杂的广播声、拉客的吆喝声,瞬间被隔在了身后。
这条邻近洪湖火车站的小巷弄,原来藏着个热腾腾的小世界。裁缝铺的王阿姨正踩着老式缝纫机,针脚走得又密又匀;五金店的老张坐在小板凳上修理水壶,锤子敲打的叮当声听着莫名舒坦。最让我惊喜的是巷子中段那家没有招牌的面馆,老板抻面时甩在案板上的啪嗒声,听着就让人放心。
“第一次来吧?”面馆老板往我碗里多舀了半勺肉臊子,“很多等车的都爱来我这儿坐坐,比候车室舒坦。”我边吸溜着面条边点头,透过蒸腾的热气看巷子里来往的邻里——送外卖的小哥停在杂货店门口买烟,顺便和老板娘唠两句家常;刚放学的小丫头蹦跳着跑进裁缝铺,举着掉扣子的外套喊“奶奶”。
住在叁楼的李大爷最有趣,每天下午准点拎着鸟笼到巷口榕树下乘凉。他说在这住了四十年,看着巷子从土路变成石板路,看着火车站翻新扩建,但巷子里的日子始终慢悠悠的。“现在年轻人总说‘烟火气’,咱这巷子别的没有,就这个最足。”
后来我养成个习惯:每次在洪湖火车站上下车,总要拐进这条洪湖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歇歇脚。有时候是去买王阿姨推荐的当季水果,有时候单纯想在那棵老榕树下发会儿呆。这里和百米外的火车站像是两个平行世界——那边人人盯着时刻表行色匆匆,这边老师傅还能花整个下午修理一把藤椅。
上个月发现巷尾新开了家旧书店,老板把泛黄的书箱直接摆到门外。我淘到本八十年代的火车时刻表,扉页还有钢笔写的出差笔记。书店老板笑着说:“你看,连这本书都绕着火车站转呢。”确实,这条巷子看似与火车站无关,却又被往来旅客的故事悄悄浸润着。
黄昏时分又要赶火车离开。巷口修鞋摊的刘师傅正收拾工具,看见我便指指天空:“瞧这晚霞,明天准是个好天。”我回头望去,夕阳正给巷子的青砖墙镀上金边,谁家窗口传出新闻联播的前奏曲。突然明白这条巷子最动人的地方——它不是景点,只是恰好在火车站对面,默默收纳着无数匆忙旅途中的短暂停留。
电动车驶过石板路的颠簸声渐渐远了,面馆的灯光在暮色里温暖地亮起来。我想起王阿姨昨天念叨,她女儿总想接她去新小区,可她舍不得巷子里的老邻居。或许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地图上,这样的巷弄正一条条消失,但至少此刻,它依然稳稳地守在洪湖火车站对面,给每个路过的人留着一碗热汤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