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邯郸男性常逛的小胡同
巷口飘来的面香
傍晚五点刚过,老李蹬着二八大杠拐进了东风巷。车轮压过青石板发出熟悉的咯噔声,他眯眼瞧着巷口老李面馆冒出的白烟,深深吸了口气。“还是这味儿正!”他冲着忙活的老板扬了扬下巴,对方正把一撮撮碱水面扔进翻滚的大锅。几个穿工装的男人蹲在店门口的小马扎上,呼噜呼噜扒着面,袖口还沾着机油的痕迹。
这条藏在繁华街区背后的小巷,宽度刚够两辆电动车错身。墙根处青苔顺着砖缝蔓延,晾衣绳从二楼窗户斜斜地牵到梧桐树上,挂着的衬衫随风轻轻晃荡。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每天傍晚都会迎来成群结队的男人们——刚下班的工人、附近开店的小老板、退休的大爷,他们像归巢的鸟儿,自然而然地聚到这儿。
修车摊前的棋局
再往里走二十米,老孙的修车摊前总围着一圈人。叁辆自行车倒扣在地上,轮胎卸了一半,工具散落一旁。而真正吸引人的,是摊主老孙和理发店王师傅的那盘象棋。“将军!”老王得意地敲着棋子,围观的男人立刻炸开了锅:“走车啊老孙!”“别听他的,上马!”
老孙不慌不忙地点上烟,盯着棋盘足足叁分钟。这空当,有人说起孩子月考成绩,有人抱怨最近猪肉涨价,还有个年轻人正向老孙请教怎么修自行车的刹车——上个月他刚在这条巷子租了房,图的就是离单位近,还能感受到别处没有的烟火气。
其实想想也挺有意思,现在的商场越建越豪华,咖啡馆里坐着谈生意的白领,健身房裡都是挥汗如雨的年轻人。可在这条邯郸男性常逛的小胡同里,时间仿佛走得特别慢。老陈在巷尾开了叁十年锁铺,他说这些年看着多少男孩变成父亲,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配钥匙。“他们来这不光是图方便,”老陈擦着手中的钥匙坯,“在这儿能说说话,透透气。”
烟火气里的二叁事
巷子中段有个十来平米的小院,四五张矮桌,马扎不够时就搬几块砖头垫着。卖烧烤的老周熟练地翻动着肉串,油脂滴在炭火上噼啪作响。几个男人就着啤酒撸串,声音渐渐大起来:“昨天那单差点黄了…”“我家那小子…”他们说话时不时拍拍对方肩膀,或者突然笑起来,惊得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走。
这种地方没什么讲究,穿西装打领带的坐下前先把外套脱了,袖子卷到胳膊肘。新来的可能会不习惯,但两杯啤酒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住在隔壁小区的张老师说,他每周都会来这巷子两叁回,有时就是单纯走走。“在这条邯郸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里,你能听见最真实的生活。比那些网红打卡地实在多了。”
夜色渐深,巷子却更热闹了。卖糖炒栗子的推车叮叮当当响着,五金店老板在卷帘门前支起小桌独自喝粥,收音机里放着梆子戏。老李吃完面没急着走,站在修车摊前又看了一局棋。他想起二十年前刚工作时,师傅第一次带他来这巷子吃面,如今师傅已经搬去了新城区,而他还保持着这个习惯。
巷口的霓虹灯把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几个男人互相道别,约好明天同一时间老地方见。这条不起眼的小巷,明天还会继续上演类似的故事——简单,真实,带着点烟火熏黑的颜色,和生活在邯郸的男人们一样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