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青春校园里的点滴瞬间
教室里的光影碎片
共青城的夏天总是来得特别早,梧桐树的影子斜斜地打在教室的窗台上。那个下午物理课刚结束,风扇还在头顶嗡嗡转着,前排的女生忽然回头问后排的男生:“刚才那道电路题,你们听懂了吗?”男生挠挠头,从课桌里翻出画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两个人就凑在课桌之间那道窄窄的过道上讨论起来。
你可能也见过这样的场景——男生讲着讲着会突然卡住,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女生听到一半忽然眼睛一亮,抓过笔在草稿纸上画辅助线。他们头顶的电扇把演算纸吹得哗啦响,有片梧桐叶正好落在摊开的课本上。这种共青城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的时刻,就像青春电影里最普通却最真实的镜头。
操场边的冰棍与习题册
高叁那年傍晚的操场,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身影。记得有次月考前的傍晚,隔壁班的体育委员和学习委员并肩坐在看台最高处,两个人中间摊着政治笔记和半根化得很快的冰棍。“你这个唯物辩证法答法太模板化了,”女生咬着冰棍棍子说,“上次模拟考就是这里扣的分。”男生把篮球在指尖转了两圈忽然停住:“那你说说该怎么答?”
远处传来篮球落地的声音,混着蝉鸣像背景音。他们就这样从唯物论争到实践论,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后来每次经过那个看台,我都会想起那根化掉的冰棍,还有摊开在膝头上画满红线的笔记本。这些共青城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的画面,比任何青春片都来得生动。
其实那时候谁都没多想,就是很自然地凑在一起解题,偶尔争论到面红耳赤,又会因为某道题突然茅塞顿开而相视一笑。有次晚自习停电,整个教学楼爆发出短暂的欢呼后,很快亮起星星点点的手机灯光。我看见靠窗的位置,两个影子还凑在微弱的亮光前,手指顺着数学题的题干一行行往下移。
后来很多年同学聚会,大家说起这些片段都会笑。当年在操场讨论辩证法的男生现在当了工程师,女生成了律师。“还记得那次停电吗?”有人问。工程师和律师对视一眼,同时说出那道没做完的叁角函数题。你看,有些东西比回忆更牢固,就像刻在青春里的方程式。
现在偶尔路过母校,还能看见穿着校服的男生女生抱着书从教学楼里涌出来。他们也会在叁楼那个熟悉的拐角停下,指着练习册上的某道题争论,阳光穿过廊道的窗户,把校服染成我们当年的颜色。这些共青城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的瞬间,仿佛永远都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