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相似称号
校园周边的那些别称
前几天和毕业多年的学长聊天,他随口问了句“你们现在还管那片叫炮楼吗”,我顿时愣住了。这个称呼太久没听人提起,却又那么熟悉。说真的,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时,我也觉得挺奇怪的。
明光大学城西门外那片区域,五六层高的旧楼房挤得密密麻麻。阳台外挂着各式晾晒的衣物,楼下是各式小店,麻辣烫、复印店、网吧应有尽有。这些楼大多有些年头了,外墙斑驳,但生活气息特别浓。学生们给这里取了个外号——炮楼。
说起这个称呼的来历,还真没个准确定义。有人说是楼与楼之间挨得太近,从远处看像军事堡垒;也有人打趣说,那是因为同学们期末前通宵复习,整栋楼灯火通明如同烽火台。不管起源如何,这个称呼就这么在学生们中间口耳相传,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号。
有趣的是,这种给校园周边区域起外号的现象还挺普遍的。往东走两站地,师范大学旁边那片新建的商业区,学生们管它叫“星光营地”。比起我们这边的“炮楼”,那边的环境确实好不少,晚上灯光亮起来,整条街闪闪发光。再往南,理工大后门那片老居民区,因为小巷子弯弯绕绕,被戏称为“迷宫镇”。
这些称呼挺有意思的,它们像是学生群体内部的地图标记,承载着独特的记忆。比如说到“炮楼”,大家自然会想到那家开到凌晨叁点的牛肉面,想起打印店老板总会给学生打折。这些地方可能看起来普通,却是我们大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住在“炮楼”附近的同学常说,虽然条件简陋点,但特别方便。下楼就能买到生活用品,半夜饿了随时能找到吃的。更重要的是,这里聚集着各个年级的学生,走在楼道里能听到不同专业的讨论,那种感觉,就像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学生部落里。
这些别称的生命力往往比想象中持久。哪怕毕业多年,同学们提起“炮楼”,都能会心一笑。它不仅仅是个地名,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青春岁月的记忆盒子。那些熬夜赶作业的夜晚,那些在楼下小店闲聊的午后,都浓缩在这简单的两个字里。
或许每个大学周边都有这样的地方,它们被学生们赋予了独特的称呼,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些称呼可能永远上不了正式地图,却深深地印在每一届学生的心里。
有时候我在想,这些别称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大概是因为它们准确地捕捉了那片区域的特质。“炮楼”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点滑稽,却真实地反映了那片建筑的特点和学生们的集体印象。它像是我们学生时代的一个注脚,简单直接,又带着点调侃的意味。
下次你路过大学城,不妨留意一下学生们怎么称呼那些地方。那些看似随意的别称背后,藏着的是属于那个年纪的幽默和智慧,是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