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吉安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
最近在吉安本地论坛里,有个帖子特别火,标题就叫“吉安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我第一眼看到时,还以为是哪个孩子在乱花钱,仔细读了读才发现,事情比我想的有意思多了。
发帖的是位初中班主任。她说班上有几个学生,凑了100块钱,买了张电话卡,约好轮流跟外地打工的父母通话,每人每次半小时,加起来正好叁小时。有孩子说着说着就哭了,还有孩子把月考卷子上的错题一道一道念给电话那头听。
藏在零花钱里的心事
说实话,现在谁还缺这一百块钱啊?孩子们随便买个皮肤、吃顿外卖都不止这个数。可偏偏就是这吉安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让我愣了好一会儿。原来有些东西,真的不是钱能衡量的。
有个女生在电话里问她妈:“我这次数学考了92分,你开心吗?”她妈在工厂流水线上,只能趁休息时间接电话,背景音特别吵。女孩就安安静静地听着那头的机器声,好像这样就能离妈妈近一点。
我们总以为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手机、平板、零花钱样样都有。可他们最缺的,可能正是这种慢下来的、不被催促的陪伴。叁小时听起来不长,但对这些孩子来说,可能是攒了好久的勇气。
那些没说完的话
还有个细节挺戳我的——这些孩子打电话前都会写个小纸条,把想说的话列出来,生怕浪费每一秒钟。可真打起来,又常常跑题,聊着聊着就说到隔壁班谁和谁吵架了,学校食堂今天做了什么菜。
你看,他们其实不需要刻意准备什么深刻的话题,就是想和爸妈分享这些琐碎的日常。就像我们小时候,放学回家总会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现在这些孩子,只能通过电话线来传递这些细碎的温暖。
吉安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慢慢传开后,有个家长在评论区留言说,她连夜给孩子办了张新电话卡,话费她来出,只要求孩子每周至少打一次长长的电话。这个妈妈写道:“以前总觉得给孩子打钱就行,现在才知道,他需要的可能只是我听他多说几句话。”
时代的车轮转得飞快,视频通话都普及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这些孩子还是选择最传统的语音通话?有个孩子的回答很实在:“看着屏幕会紧张,而且爸爸妈妈在工地上,网络经常卡。还是打电话好,听到声音就够了。”
或许在嘟嘟的忙音里,在偶尔的沉默中,那些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想念,反而能找到安放的位置。吉安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买的不是通话时长,是一份不被打扰的专注,是一个能好好说话的空间。
放下手机我在想,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把沟通想得太复杂了?其实对方要的,可能就是你愿意花时间坐下来,听听他最近遇见了什么趣事,碰上了什么烦恼。就像这些吉安的初中生,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守住了心里最珍贵的部分。
现在每次看到路边打电话的学生,我都会放慢脚步。说不定他们正在进行的,就是另一场价值百元的漫长通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