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站街快餐约学生,长乐路边简餐邀学子
这事儿得从前两天路过长乐街说起。傍晚时分天色将暗未暗,街边小馆子陆续亮起灯箱,有个穿校服的男生蹲在马路牙子上扒拉盒饭,旁边停着辆送餐电动车。我站在原地看了会儿,突然想起自己刚毕业那阵,不也经常这样凑合着填肚子么。
长乐站街快餐约学生这事儿吧,说普通也普通,说特别还真有点意思。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条街的快餐店和别处不太一样——菜单用粉笔写在旧木板上,价格标得格外大,十五块钱两荤一素还送例汤。老板娘扯着嗓子喊“同学,今天的土豆烧肉特别香”,那声音穿透整条街,莫名让人想起小时候奶奶喊回家吃饭的调调。
藏在市井里的青春记忆
我常去的那家叫“好味来”,老板是个五十来岁的大叔,围裙上总是沾着酱油渍。有次看他往学生饭盒里多舀了半勺排骨,忍不住打趣:“您这做生意不亏本啊?”他擦擦汗笑:“这些孩子跟我儿子差不多大,正长身体呢。”
长乐路边简餐邀学子,邀的何止是吃饭。塑料棚底下支着几张折迭桌,穿不同校服的学生们挤作一堆。有个戴眼镜的女生边啃鸡腿边背英语单词,对面男生正往物理卷子上滴油点子。这场景让我恍惚觉得,他们吃的不是快餐,是青春里那段兵荒马乱又热气腾腾的时光。
转角便利店老板告诉我个细节:每天放学时段,总有学生蹲在店门口台阶上写作业。“看着怪心疼的,后来我特意搬出去几个塑料凳。”他说着指了指墙上贴的便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谢谢叔叔”,旁边画了个笑脸。
其实想想,这条街最动人的不是食物本身。是卖麻辣烫的阿姨记得哪个孩子不吃香菜,是奶茶店小妹会给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多加珍珠,是修鞋摊的老爷子顺手帮学生补书包带子。这些细碎的温度,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实在。
如今外卖软件那么方便,为什么还有学生愿意来这条街?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说得真切:“在这里吃饭能听见生活的声音。”她说着指了指对面——五金店老板正拉着二胡,跑调的音符混着炒菜声,竟意外地和谐。
夜幕降临时分,路灯把学生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叁叁两两走在回校的路上,书包侧袋插着没喝完的矿泉水。或许十年后坐在高级餐厅里,他们还是会想起在长乐街啃着五块钱肉夹馍的傍晚。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简简单单的饭菜,能吃出让人鼻子发酸的味道。
街口那家打印店最近新添了服务,学生来热饭不收钱。红色告示牌上写着:“微波炉免费使用,小心烫手”。玻璃门上映着来来往往的身影,像帧帧流动的青春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