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大学城包夜,仁怀高校区夜生活
晚上十点的仁怀大学城,刚刚结束晚课的学生叁叁两两走出教学楼,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隔着一条马路,小吃街的灯火正一点点亮起来,像是约定好似的,开启了另一个世界。
你说"包夜"这个词儿,在学生圈里早就不是新鲜事儿了。通宵复习的,组团打游戏的,还有单纯就是不想睡的几个哥们儿凑在一起闲侃——这大概就是年轻人专属的熬夜方式吧。图书馆的灯会亮到十点半,之后想要找个地方,就得各显神通了。
深夜食堂与不打烊的教室
校门外那家"老王烧烤"的老板娘说,她最懂学生的心思。"这些孩子啊,半夜饿得快,又舍不得花太多钱。我家的烤串分量足,价格实在,到了后半夜,经常能看到熟面孔。"她边翻动着烤架上的鸡翅边笑,"有时候他们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做题、聊天,我都习惯了。"
转过街角,二十四小时便利店同样热闹。暖黄色的灯光下,泡面、饭团、关东煮成了深夜标配。大二学生小陈正在货架前挑选零食:"明天要交的论文还差一半,反正回宿舍也睡不着,不如在通宵自习室把它搞定。"他指了指对面那栋还亮着几扇窗户的教学楼,"那里到了晚上反而更安静,效率高。"
这样的仁怀高校区夜生活,可能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没有震耳的音乐,没有炫目的灯光,更多的是年轻人为了各自目标默默努力的身影。当然,也有放松的时候——周五晚上的桌游吧总是爆满,几个宿舍的同学聚在一起,玩狼人杀能玩到凌晨两叁点。
那些夜晚教会我们的事
记得大叁那年,我们宿舍四个人为了准备创业大赛,连续包夜讨论了整整一周。深夜的灵感特别活跃,困了就轮流趴一会儿,醒了继续讨论。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咖啡喝得太多,但那些夜晚结下的情谊,比任何奖品都珍贵。
不过包夜这事儿,也得讲究个度。医学院的李同学有自己的一套:"我每周最多包夜一次,而且一定会提前补觉。第二天下午肯定要补觉,不然上课效率会特别低。"她指了指自己的黑眼圈,"这都是经验教训啊。"
校园保安老张巡逻时,总会在这些熬夜的学生身边多停留一会儿。"看着这些孩子,就像看见自家孩子一样。有时候提醒他们记得休息,有时候就是默默地把空调温度调合适些。"他说,"年轻人有拼劲是好事,但身体更重要。"
夜深了,仁怀大学城的灯光渐次熄灭,只剩下几处依然明亮。那里有未完成的梦想,有正在酝酿的友谊,也有青春特有的任性和坚持。这座城市睡着了,但总有人醒着,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书写着不一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