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150的爱情在哪条街,开平150的爱恋在哪条路
老街拐角的奶茶店还开着,阿婆坐在门槛上摇着蒲扇。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总爱穿白衬衫的男生每天下午四点,都会准时出现在对面音像店门口。那时候我们管这条街叫“150”,因为门牌号正好是150号。现在地图上查不到这个名字了,可住在这一带的老街坊还是习惯这么叫。
音像店早就变成了便利店,蓝色的招牌亮得晃眼。我站在当年等他的位置,努力回想那时候的空气味道——应该是初夏的栀子花混着老式录像带的塑料味。隔壁阿婆认出我,咧开缺了颗牙的嘴笑:“找小陈啊?他上个月回来过,带着老婆孩子呢。”我摇摇头,又点点头,心里某个地方像被温开水泡过的邮票,慢慢舒展开来。
青石板路上的回响
其实哪条街不重要吧。重要的是这条街上发生过什么。150号门口第叁块青石板永远是松动的,下雨天会溅人一身水。我们曾经在那块石板上刻过名字,现在早被磨平了。西点屋的菠萝包还是叁块钱一个,烤炉的位置没变,只是做面包的师傅换了好几茬。
开平150的爱情在哪条街?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开超市的李叔说在十字路口那棵榕树下,他和他老婆就是在那认识的。送快递的小王说在巷尾的菜鸟驿站,他每天都能看见一对老夫妻牵着手来取件。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街。
菜市场下午五点半最热闹。卖豆腐的阿姨记得住每个老主顾的口味,买鱼的阿公会偷偷多塞两条小黄鱼给常客。这些细碎日常里藏着比爱情更长久的东西——生活本身。开平150的爱恋在哪条路?或许就在这些氤氲着烟火气的巷弄里,在每天重复却从不相同的日出日落间。
突然明白,让人念念不忘的从来不是某条具体的街道,而是那条街上曾经年轻的我们。现在偶尔还能在朋友圈看到老同学发150号街景,配文都是“看看这是哪里”。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保持着某种默契,谁也不说破心里那点念想。
路灯依次亮起来,把影子拉得很长。我拐进还在的老书店,老板正在整理二手书。最显眼的位置摆着本泛黄的《小城之春》,扉页上有我们当年幼稚的签名。老板头也不抬:“这书有人预订了,说是二十年前落在这的。”我放下书笑了笑,推门时风铃还是同样的响声。开平150的爱情从来不需要寻找,它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在这条街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