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100元小胡同,鞍山百元小巷游览
来鞍山之前,就听当地朋友念叨过这么个地方:"鞍山100元小胡同"。这名字听着就挺有意思,一百块钱,在现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还能在小胡同里折腾出点什么名堂?我这心里头啊,还真是有点好奇。
那天起了个大早,按照朋友给的方位找过去。其实这"鞍山百元小巷游览"的说法,在当地人中间流传挺广的。刚走到巷口,就闻到阵阵香味,是那种老式煤炉烤饼的味道,一下子就把回忆拉回到了小时候。
巷子里的老手艺
往里走没几步,就看见个老师傅在巷子边上摆弄皮影。他那儿摆着几个现成的皮影人物,孙悟空、猪八戒,个个栩栩如生。"师傅,这怎么卖啊?"我凑上前问道。老师傅头也不抬,手里还在给皮影上色:"小的叁十,大的五十。"这价钱,在商场里连个像样的工艺品都买不着。
再往深处走,各式各样的小摊子就更多了。有个大姐在卖手工编织的鞋垫,说是用老法子一针一线纳出来的,穿着特别透气。我拿在手里仔细看,那针脚密实得很,花样也挺别致。"这得纳多久啊?"我问她。大姐笑着说:"得两天呢,一双卖二十五。"我心想,这手工费算下来,一天才挣十来块钱。
走着走着,看见个卖糖人的摊子,周围围着几个小孩。那老师傅手法娴熟,一勺糖浆在他手里,叁下两下就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让我想起小时候,每次见到吹糖人的,非得缠着大人买一个不可。现在想起来,那些渐渐消失的老行当,在这条小胡同里倒还能找到踪迹。
说到这个鞍山100元小胡同,还真是名不虚传。我边走边看,遇到喜欢的就买点。一大包山楂糕才八块钱,手工制作的芝麻糖十五块两包,还有个挺精致的竹编小篮子,要价叁十五。这么一圈转下来,手里已经提了不少东西,可掏掏钱包,还真没花到一百块。
巷子中间有家老式理发店,还是那种转椅,墙上挂着面斑驳的镜子。老师傅正在给一位大爷剃头,用的还是传统的手推子。这场景,现在在城市里可真不多见了。我站在门口看了会儿,老师傅朝我点点头:"理发吗?十五块。"要不是刚理过发,我真想体验一把。
巷子深处的人情味
走到巷子中段,看见个卖豆腐脑的小摊。摊主是位大妈,正在给客人盛豆腐脑。那豆腐脑白嫩嫩的,看着就诱人。"来一碗,"我边说边找了个小马扎坐下,"多少钱?""五块。"大妈利落地撒上香菜、虾皮,浇上卤汁。尝一口,豆香浓郁,是那种传统做法的味道。
和大妈聊起来,她说在这条巷子摆摊十几年了。"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干这个,嫌累,挣钱少。"她叹了口气,"可我舍不得这老手艺,也舍不得这些老主顾。"正说着,有位老太太过来,不用开口,大妈就知道她要甜味的,多加糖。这种默契,是岁月沉淀下来的。
在这条鞍山百元小巷游览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摊位后面都有故事。那位修鞋的大爷,在这儿干了叁十多年;卖杂货的大姐,靠着这个小摊供孩子上了大学。或许对他们来说,这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走到巷尾,已经是下午时分。阳光斜斜地照在青石板路上,给整条巷子镀上了一层金色。回头望去,巷子里人来人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这一天的鞍山100元小胡同之旅,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市井气息。
临走时,我又买了几个刚出锅的韭菜盒子,才叁块钱一个,外皮酥脆,馅料十足。边走边吃,忽然觉得,这一百块钱在这儿花得特别值当。不是因为买到了多少东西,而是体验到了在现代商场里找不到的那种朴实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