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新茶论坛,鹤山新茶品鉴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07 01:40:28 来源:原创内容

这几天的天气可真舒服,窗外的风吹进来都带着点儿青草香。正巧朋友老陈打电话来,语气里透着兴奋:“周末鹤山新茶论坛有场品鉴活动,我那罐私藏的凤凰单丛终于找到懂行的人分享了!”他这么一说,我立刻来了兴致——毕竟能让他这么得意的茶叶,肯定不一般。

周末我提前半小时到了会场,没想到现场比想象中还热闹。长桌上摆着二十几种茶叶,从翠绿的毛尖到乌润的单丛,空气里浮动着若有若无的茶香。老陈正站在他那套青花瓷茶具前,小心地往温好的壶里投茶,那神态认真得像在完成什么仪式。

茶香里的学问

“水温很关键,”老陈边注水边说,“这种高香型的单丛,得用95度的水快速出汤。”他手腕轻抬,琥珀色的茶汤顺着公道杯滑下,顿时满室生香。旁边穿棉麻衫的茶艺师笑着补充:“在鹤山新茶品鉴交流活动里,大家最爱琢磨的就是这个。同样的茶叶,不同人泡出来味道可能差很远呢。”

我端起茶杯先闻了闻,花香里还藏着蜜甜味。小抿一口,舌尖刚开始觉得微苦,转眼就化成了甘甜。这种奇妙的变化让我想起第一次喝岩茶的经历——好茶确实会说话,用它的香气和滋味跟你交流。

坐在对面的林女士带来的茶更有意思。她打开陶罐时,几片墨绿色的叶子卷得像小海螺。“这是我们家自己栽的,去年霜降后采的,”她说话带着点儿自豪,“放在锡罐里醒了大半年,现在火气退了,正好喝。”她冲泡时特意用了敞口杯,说这样茶气能舒展开。果然,这茶入口特别柔和,像山泉水慢慢渗进喉咙。

茶桌旁的故事

茶过叁巡,大家话匣子都打开了。做设计的王先生说起他收集的民国茶壶,卖关子似的从布袋里掏出把紫砂小壶:“这把水平壶跟我十年了,现在光倒清水都能喝出茶味。”众人传看时,他眼睛亮晶晶的,那神情比谈成百万合同还满足。

穿校服的高中生小赵安静地坐在角落做笔记,问起来才不好意思地说在准备茶文化课的论文。“我觉得喝茶不光是解渴,”他扶了扶眼镜,“就像这个鹤山新茶论坛,能把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挺神奇的。”这话让周围几个老茶客都笑了,纷纷给他支招该尝哪款茶。

老陈又换了泡陈年普洱,茶汤红浓得像红酒。他指着墙上“鹤山新茶品鉴交流活动”的横幅感慨:“十年前哪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茶?现在连“00后”都开始研究茶叶了。”确实,看着满屋子二十岁到六十岁的人围着茶桌聊天,突然觉得这场景挺温暖——就像茶叶在杯子里慢慢舒展,人和人的距离也这样不知不觉拉近了。

窗外天色渐暗,有人提议拍张合照。大家默契地举起了手中的茶杯,陶瓷杯、玻璃杯、建盏在灯光下闪着不同的光。快门按下的瞬间,我突然想起《茶经》里那句话:“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倒不是说我们有多高的德行,只是在这杯茶的时间里,大家都暂时放下了手机和烦恼,单纯地享受这份滋味和情谊。

临走时老陈往我包里塞了包茶样:“试试看,下回见面告诉我泡了几泡还有香味。”我拎着沉甸甸的茶叶袋下楼,夜风里的茶香还没散尽。回头看了眼还亮着灯的会场,忽然觉得,这样的鹤山新茶论坛,或许就是这座城市里最温柔的相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