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学生品茶喝茶上课,学子课堂茶香体验
教室里飘着淡淡的茶香,十几个学生围坐在木桌旁,小心翼翼地将热水注入茶壶。这不是什么兴趣班,而是梅州一所中学每周叁下午的常态。
“我奶奶家就有茶园,但以前从没仔细品过。”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笑着说,“现在每次回家,我都会主动帮家里采茶,感觉和家乡更亲近了。”他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金黄色的茶汤在阳光下闪着光。
从课本到茶杯
这门课刚开始时,学生们都觉得新鲜。有调皮的孩子在下面小声说:“该不会真要我们上课喝茶吧?”没想到,老师真的端来了茶具,还带来了不同品种的茶叶。第一节课,他们学的是如何区分客家炒茶的单丛、白叶和乌龙。
“记得第一次泡茶,我手都在抖。”一个扎马尾的女生回忆道,“水温太高,把茶叶烫坏了,喝起来特别苦。老师没批评我,反而说失败的味道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渐渐地,这群孩子泡茶的动作从生疏到熟练,对茶的认识也从“解渴的饮料”变成“有生命的艺术品”。他们说,每一片茶叶都在讲述梅州山水的故事。
茶香里的悄悄话
最让人意外的是,这门课不知不觉成了学生们的“心理疏导课”。有个平时很内向的学生,在一次品茶时突然开口:“其实我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每次喝到这个茶,就想起过年时全家人一起喝茶的情景。”他说完这话,旁边的同学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老师发现,在轻松的氛围里,学生们更愿意敞开心扉。茶杯端起时,心事也跟着流淌出来。这种自然的交流,比正儿八经的心理辅导课效果还好。
家长们也反映,孩子回家后话变多了,还会主动给家人泡茶。一个妈妈说:“孩子第一次给我泡茶时,我眼泪都快出来了。他突然就长大了。”
如今,这门茶香四溢的课已经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其他学校的老师来观摩后,都忍不住赞叹:“把客家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这个办法真好!”
窗外,采茶季节又要到了。学生们商量着周末去茶山帮忙,他们说,想亲自看看那些嫩芽是怎么变成杯中香茗的。茶香还在教室里飘荡,就像文化的种子,悄悄在这些年轻心里生根发芽。